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福建检验检疫局构建科技、标准、业务联动发展新机制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在ISO/TC216鞋类技术委员会召开的第十一次会议上,由福建检验检疫局提出的《鞋类-帮面、内里和衬底测试方法-抗细菌性能》国际标准新项目被列入ISO/TC216的工作项目计划。该国际标准项目是我国提出并主持的第一个国际鞋类专业标准,也是2002年以来福建检验检疫局主持承担的第6个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目前,由该局主持承担的国际标准总数占到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的四分之一以上,占福建省的二分之一以上。

  单项争第一,综合创一流。准确定位,力求实效,寻求重点突破,推进有机融合,着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有特色科技大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检验检疫作为技术执法机构,科技的基础和先导地位以及科技对检验检疫业务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不容质疑。但是,由于科研与业务工作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科研项目脱离检验检疫业务需求的现实情况,使科技对业务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时甚至还存在一定矛盾。如何增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融合,直接关系到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检验检疫业务能力的提升。而标准是检验检疫执法把关的重要依据,标准源于科技,是经过科学论证和社会公认的科研成果,标准的特殊性质,使其能够担当起科技和业务间桥梁和纽带的重要角色。

  由于受到业务总量和科技人员数量限制,福建局此前的科研工作一直徘徊在全国系统的“第二集团”,与第一集团的5~6个科技强局尚有不小的差距。2008年11月,福建局新一届党组成立。他们把科技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在认真剖析科技发展形势和自身业务工作地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科技、标准化和业务三者间关系,大胆地提出了“单项争第一,综合创一流,努力打造科技大局、科技强局”的工作目标,发布了《创一流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结合福建局区域优势和现有科技工作基础,提出以标准科研、涉台科研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建设特点鲜明、优势明显的科技大局理念。以标准化为切入点,提高科研工作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强化科技的基础支撑作用,以高水平的成果和高质量的标准促进检验检疫履职能力的提升。

  “十一五”以来,他们紧紧围绕《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从检验检疫业务对标准的需求入手,明确科研的目标和方向,重视科研成果的标准转化和标准在执法技术保障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探索形成了科技、标准、业务联动发展的新机制,有力促进了科研与业务工作的结合,提升了执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了科技标准化专家队伍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该局拥有国家级重点检测实验室8个,在建5个,较2005年底增加了5个;有实验室检测仪器设备3860台(套),总值2.73亿元,较2005年底的2104台(套),总值0.99亿元分别增长了83%和175%。在分支机构设立了20个下属实验室和分中心,构成了两小时车程检测网络和传染病防制网络。至2009年底,全局系统获CNAS认可/CMA认证的实验室达22家,与2003年相比,认可产品由192类增至506类,增幅163%;认可项目数由521项增至3019项,增幅479%;认可标准数由521个增至1888个,增幅262%。所有这些,正是该局坚持贯彻“科技兴检、科技强检”战略,以标准化为抓手,借助标准推动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将标准化成果应用和服务于检验检疫执法的结果,也是他们加大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追求检测速度“更快”、成本“更省”,开发新检测方法研究,做到检测覆盖面“更全”,密切跟踪国内外检测技术前沿,力争检测“更准”的结果。

  以标准科研为突破口,在我国特色产品的国际标准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提升福建局标准化工作地位和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控制和争夺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福建局在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有着明显的信息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标准科研被确认为全局科技工作新的突破口。

  他们明确重点,将精油、鞋类、食品三个领域列为国际标准项目重点发展领域。精油类国际标准是福建局传统优势项目,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就开始参与《中国型肉桂油》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建立了一支优秀的专家队伍;鞋类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福建局建有质检系统唯一的国家鞋类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已主持或参与十余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为提高国际标准草案的水平和质量,该局将国际标准与科研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先后争取了3项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和3项国家质检总局和福建省科研项目的立项。在提出国际标准草案前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并做了大量的验证和数据统计工作,提高国际标准的申报质量。在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议上,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实验结果说服与会代表,提高了项目申报的成功率。

  从2000年12月开始,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下,福建局牵头部分直属局和企业,先后多次派员参加ISO/TC54、ISO/TC216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年会,前往美国AOAC交流访问,前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韩国等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国际科研与标准化交流,总人次达到80余次。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既让科技人员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路,也熟知了相关工作流程。

  从2002年起,由福建局牵头的《中国型冬青油》、《中国型白兰花油》、《中国型松节油》、《中国型玳玳花油》等4个精油类国际标准先后获得立项,其中3项已正式发布实施;《鞋类-帮面、内里和衬底测试方法-抗细菌性能》于2009年获得立项。2009年与美国AOAC的沟通交流取得成效,AOAC已初步同意福建局申请AOAC的确认方法。《中国脂松节油》、《中国型白兰花油》国际标准被英国国家标准等同采用,《中国冬青油》国际标准也被英国国家标准和法国国家标准等同采用,标志着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已被先进国家所接受,有力地促进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

  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带来的成效极大地带动了福建局整个标准科研工作的开展。自2006年以来,福建局累计承担200余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项目,较“十五”期间增长近2倍。2009年福建局荣获全国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3人获得先进个人称号,获奖总人次在全国系统内排名第一;6项标准科研项目荣获福建省首届标准贡献奖,获奖总数列全省第一。标准科研工作逐步成为福建局有特色、有优势的科技领域。

  以涉台科研为突破口,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形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科技发展机制

  福建地处海峡西岸,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具有闽台两岸交流的“五缘”优势。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对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快速发展,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检验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局党组审时度势,提出福建局的科技工作要围绕涉台检验检疫和海西建设做文章,寻找突破口,要把科技工作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紧密联系起来。

  2008年,福建局多方筹集经费20余万元,建立了涉台检验检疫标准法规中心,收集涉台检验检疫报刊等资料30余种,购买港、澳、台原版专业书籍以及涉台检验检疫图书资料1000余册;同时开通《台湾标准全文数据库》,可以检索到26个行业,16000多项台湾标准和法规信息全文,为涉台企业和检验检疫一线提供了全面、便捷的涉台检验检疫标准法规信息服务。

  根据工作实际,他们积极组织涉台科研标准研究。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从台湾输入主要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风险分析研究》、《闽台主要植物产品有害生物比较与风险分析研究》、《台湾旅客携带物检验检疫操作规程》、《涉台检验检疫政策法规与技术支撑体系发展战略研究》等十余项涉台科研课题的研究;出台《对台湾地区小额贸易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试行)》及服务台资企业举措;2010年,又向国家认监委提出40余项涉台标准研究项目。

  同时,他们还十分注意提升对重点项目科技支撑能力。优先支持与副产品、纺织品、鞋类、化妆品以及机电产品等优势产业相关的科研标准的立项;先后开展《电机企业应对EuPs指令研究》、《进口加拿大原木有害生物检疫鉴定》等20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力促进了宁德福清核电、福炼一体化、LNG、龙工铸锻等特大型、大型项目建设与发展;推动莆田进境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成为我国可直接对加拿大BC省10亿多立方米原木实施熏蒸处理的唯一“特区”,福建木业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

  实践证明,涉台科研工作的开展,既为众多涉台企业提供了便利的科技信息服务,解决了检验监管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也为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相关对台检验检疫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涉台科研已逐步成长为福建局特色科技领域之一。

  加强科研、标准和业务工作的有效融合,提升标准作为从科研到业务紧密沟通的桥梁作用,提升标准在科技工作中的地位

  标准是检验检疫执法把关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检疫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准科研作为福建局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需要不断提升标准在科技工作体系的重要地位,激发全局科技人员参与标准科研的热情。

  该局建立协调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将其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标准规范检验检疫业务工作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业务工作质量。他们将业务中急于解决的疑难问题转化为标准和科研需求,提高科研和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性;把标准化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效结合起来,通过科研项目与标准项目的相互转化,促进了检验检疫标准化科学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把标准化工作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把标准申报、服务、应用等内容作为年终绩效考评指标,推动了各单位标准科研工作的蓬勃开展。

  “十一五”期间,福建局共组织提出科研转化标准项目200余项,其中40余个由科研成果转化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项目获得立项,并被广泛使用,有效提高了科研成果应用水平。在科研项目立项推荐、成果评审中,将输出标准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有标准输出的项目将获得优先推荐立项,有力营造了标准科研的氛围。由于注重科研与标准的有机融合,福建局制定的标准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科技人员参与标准研究热情高涨。据国家认监委2009年度标准后评估数据统计,福建局制定的标准在检验检疫系统使用率达93%,在系统中居于前列。

  近年来,他们还十分注意加强标准的培训和有效执行,每年都会通过现场或视频方式开展标准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在参训人员选择上,主要针对一线标准化人员和近几年新进人员;在培训内容上,加大标准的合理和规范使用培训。同时,组建标准咨询专家组,确定了首批69人组成的标准咨询专家,力求一线业务人员能够规范、准确地使用标准,提升履职能力。据国家认监委2009年度标准后评估数据统计,福建局应使用行业标准1853个,实际使用1796个,标准使用率达97%,在系统中居于前列。

  加强检学研企多层次融合,将标准科研和涉台科研作为合作的载体和平台,不断提升大质量工作机制下的科技合作水平

  为充分发挥系统内外“两种资源、两个积极性”,他们积极探索并推动了“检学研企”科技合作机制。

  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多次选派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年会;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欧盟检测方法研究和标准信息互换;与北京国体世纪体育用品质量认证中心、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进行运动鞋认证技术条件的制订工作,近年来共承担十余项鞋类国家标准的制订任务;加强与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合作,将福建局的科技工作融入地方科技整体框架,5年来共有33项科技项目获得立项,争取科研经费500余万元;与台湾相关部门开展交流,与台湾“动植物防疫检疫局”进行交流和探讨;与台湾两岸安全水产委员会签署《闽台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交流备忘录》;参与历届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研讨会,主动与台湾同行建立工作联系并面对面交流研讨农产品检验检疫问题。

  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交流合作。与地方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将福建局科技工作融入地方科技整体框架,确保地方政府对福建检验检疫科研和实验室投入不断增长,5年来共有33项科技项目在地方获得立项,争取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加强与地方质监部门合作,从2008年起,双方科技和标准化主管部门建立定期交流会晤制度,共同探讨大质量工作机制下的科技资源的整合、融合和合作。2008年和2009年,在地方质监部门支持下,福建局共获得地方标准化资助经费126万元,地方标准立项33项;福建局在科研标准人才、实验室验证、计量、良好农业规范推进等方面也给予对方有力的支持。

  同时,加强检验检疫系统间的交流合作。2009年仅与中国检科院就开展十余次科技合作交流,共同承担了十余项重大科技项目和标准化项目;与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签署了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标准信息资源共享;与厦门、浙江、山东、江苏等直属局开展交流,共同开展科技项目和标准化项目研究。

  注重内部潜力挖掘融合,发挥合力,推进特色科研领域的快速发展,建立检验检疫科技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他们积极营造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科技工作氛围。从省局到各分支机构围绕福建局特色科技领域的发展,制定科技发展思路,并列入到本单位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中。建立起了“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科技工作管理格局。在重点工作任务中,科研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情况是唯一由省局管理处室提出的绩效考评指标。同时,建立体系规范、支撑有力的政策保障机制,制修订涉及科技及标准化管理方面的管理办法6个,建立了激励科技与标准化人才成长的制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在力争国家质检总局和地方对科技工作总体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每年在公用经费中挤出专项费用重点投入到特色科技领域的发展。

  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学科带头人、专家的培养,建立起一批科技领军专家;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科技工作提供生力军;通过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全局科技人员科技工作素质。全局系统目前共有总局TBT通报评议专家40人,SPS通报评议专家32人,申报国际标准化组织后备人才5名、全国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6名,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委各专业委委员16名。在全局系统形成了以9位学科带头人、27位专家为第一层次,以20名学术技术骨干为第二层次的人才梯队。

作者:闫诚 李兆芳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