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在深圳这块热土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经过30年的快速崛起之后,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质量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突破。
今年以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结合改革后的机构、职能、人员整合优势和实际情况,把“质量提升”活动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并作为该局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3大战略之一,积极推进23项重点活动,在服务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以及夯实质量基础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开展质量提升活动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着眼于企业质量管理自我升级,积极支持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从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各环节入手加快管理集成创新。今年起立项实施了《深圳市市长质量奖评审指南》和《卓越绩效模式应用指南》两个技术标准编修工作,推动卓越绩效模式在企业的应用转化。加快发展中介服务支撑体系,建立了以市卓越绩效管理促进会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服务平台。今年以来,先后指导深圳市质协、市工业总会、深港生产力基地卓越绩效管理中心等中介组织举办了“全国质量技术奖励大会暨六西格玛大会”“、“质量大讲堂”、“企业社会责任研讨”、“全市QCC成果展示会”等一批活动,推广应用六西格玛、QC活动等先进适用质量技术,总结推广企业管理及运营模式创新经验。9月起,又组织开展“质量专家八区行”活动,局领导带队专家团深入市区优秀企业,采取专家公共课、问题会诊、现场分析等形式,下基层为企业送服务。以推广卓越绩效模式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建立新型质量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区)”活动。一是科学规划,编制《深圳市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着眼中长期质量振兴和发展战略。二是积极推动建设大质量工作机制,与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订合作备忘录,明确了合作的目标、范围和措施。三是加强区域合作,开展了深港、深莞惠及泛珠三角地区质量工作的交流互动。四是探索建立质量工作实绩考核机制,积极推动将质量工作实绩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引导产业走安全、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五是完善特区质量法规体系,启动修订《深圳经济特区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假治劣等方面建立符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的监管模式。
创新市(区)长质量奖的评价机制。一是实施质量管理进步工程。制定了《深圳市市长质量奖发展五年规划》,明确了从政府主办到社会协同、从评定到推广、从应用到普及、从引进到创新,组织实施全市质量管理进步工程。二是建立起市、区质量奖梯度培育机制,对企业实施分类提升,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基础。三是探索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中开展质量奖评选或应用试点,推动公共服务领域质量提升。今年深圳市龙岗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公共服务质量奖评定,将行政事业单位纳入评定范围。同时,在罗湖等三个市辖区,由政府资助,组织开展卓越绩效管理试点,试点组织覆盖社区管理部门、医疗教育机构等。
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一是拓宽广东名牌产品申报的范围。经过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对“2010年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目录”提出了修订意见,推荐了新能源汽车、生物等产业的99类目录进入评选范围,积极推荐60类产品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加大对创建区域品牌的支持。二是支持深圳市工业总会开展“深圳知名品牌”评价工作,规范评审工作程序,打造更多深圳品牌产业群。三是指导企业实施自主品牌质量夯实策略,鼓励企业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质量管理、服务创新,提升品牌效应。
大力开展质量兴区活动。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协调光明、坪山、盐田等区政府实施质量兴业计划,建设一批优势产品生产基地,把质量管理及标准化、认证、计量、生产许可、特种设备等服务覆盖到生物、新能源和互联网等产业为主的重点工业园区,开展产业或工业园区质量升级示范工程。
加强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启动工程建设领域企业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发布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生产许可、CCC认证,特种设备生产、安装、维修,以及名牌产品等信息,并及时进行更新。探索以企业信用信息为基础,产商品监督抽查信息、执法查处信息、市场主体信息、标准产权品牌信息等构成的一体化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加快实现信用识别、披露、预警功能,并依此建立分类监管和“信用淘汰”机制,推动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创新市场监管方式 提升科学监管水平
完善市、区两级质量状况分析制度。发布了《2009年深圳市产品质量状况白皮书》,全面分析了深圳市2009年整体质量状况,公布了市、区及重点行业工业品宏观质量指数。市区两级每半年撰写区域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用检验数据和科学分析为各级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探索建立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体系。推动《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管理通用要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在全市119家企业的试点工作,加强企业全过程自律管理。发挥咨询举报申诉中心的作用,加强举报投诉信息的甄别和舆情监测。
建立产品(商品)一体化监管机制。制定《深圳市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科学构建产商品质量的“双轨兼容、双向追溯、三级监管”的工作机制。启动深莞惠3地检测互认和监管执法信息互通的调研工作。针对12个行业存在的质量问题举办质量问题分析会,为600多家企业提供问题整改指导。启动“深圳大市场条件下产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和“以技术检测认证和部门协调促进深圳内贸战略问题研究”两个质量监管创新调研课题,探索新形势下新型监管手段。
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治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假售假问题突出的商品、区域及市场,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辖区政府开展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以打假专项联合整治为主要形式,重点组织开展元旦春节“两节”期间打假、液化石油气掺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警示市场及限期整改区域整治、烟草制品专项整治、水泥专项行动等,深入开展农资、家电下乡产品、清新居室、节能减排、民生计量、特种设备等专项治理。通过组织集中打假,加大大案要案曝光力度,有力遏制了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
提高依法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整合行政执法工作,出台了统一行政执法的系列制度,进一步明确划分市局、分局、监管所3级执法事权,实行集中办案、分级管理的执法模式。进一步完善并推广使用执法办案信息系统,探索监管、执法、技术支撑密切配合、无缝衔接的机制,发挥市场监管整合优势,提高执法办案效能。
加强履职能力建设 提升基础保障水平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把“质量提升”活动纳入《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15)》,以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企业质量提升,走质量高端发展之路;在“知识产权名人讲堂”、“知识产权鹏城论坛”、“知识产权半月谈”等品牌活动中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与质量提升相互促进的意识,提高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和质量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鼓励创新、诚信守法的文化氛围。
强化认证体系建设。完善了CCC认证生产企业巡查制度,加大了对CCC认证证书暂停、注销、撤销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截止到6月30日,共检查获证企业70多家,证书100多张。对在深圳市开展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含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分包机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共53家认证从业机构开展检查,组织全市认证从业机构签订《深圳市认证从业机构自律承诺书》。
加强计量基础建设。一是支持有关机构建立医药、通讯、电子等行业计量标准,新增加40个计量标准。二是加强计量检定员培养,新培训考核计量检定员267人。三是加强对计量测试学会、仪器仪表协会、商品零售行业协会和机动车检验协会的指导,通过中介组织加强对服务对象的帮扶。四是在5.20世界计量日期间开展了“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五是组织全市电能表行业开展计量检定员大比武活动。六是牵头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推动深圳市实现“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3%的节能目标,完成能源计量服务企业5家。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一是按照机构改革后所明确的“五个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对全局的业务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充分发挥市场监管垂直管理的体制优势,创建以监管所为基础、分局为主、三级联动的监管体制。二是全面推动网格化责任落实,每个监管所将辖区划分出一个个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将工作重心下移,完善基层相关配套建设。
增强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一是积极推进重大基建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深圳)、国家材料环境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等主体工程。二是积极推进检测科研立项工作,上半年已经完成60个项目立项工作,已经完成申报、等待审批的项目44个。三是强化检测质量体系建设,出台了《检测工作质量奖惩办法》、《质控员现场监督操作细则》等管理制度,确保质量体系运行良好。四是加大基础检测项目建设,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0个,成功扩项229项,有效地扩大了服务能力范围。五是开展技术机构整顿活动,不规范运行问题自查自纠效果明显。
完善信息化体系。组织开展了业务梳理,优化工作流程,重新规划整合我局门户网站建设,已把各质检业务系统纳入统一管理,制定了信息化初步整合方案并组织实施。启动了“金信工程”可研报告的编制和初步设计等立项有关工作,并以“金信工程”统揽全局主要信息化项目,提升服务质检工作的能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在新形势下,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以特区一体化为契机,秉承特区精神,善谋实干,创新进取,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