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不分国界、不分行业,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质量改进过程的终极目标是零缺陷或无缺陷的产品和服务,即让质量成为习惯。
结合近年来笔者所从事的质检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是政府需加强宏观质量管理。目前,宏观质量管理已成为学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政府要善于运用统筹协调方法,注重提供公共服务和宏观质量管理,充分调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质量工作资源,形成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四位一体和整体推进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二是深化全民质量意识。全民质量意识是基础,企业质量意识是主体,体制的质量是保证。只有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和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共同关注,形成了社会质量意识链,这样无论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还是生活质量,才可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三是建立质量诚信征集体制。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完善管理体制和奖惩措施。建议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建立起质量诚信征集体制,对重视质量工作、质量管理落到实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好的企业予以表扬奖励;对质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差的企业,依法实施质量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发布,推动质量信用评价和应用,遏制质量失信行为。
四是建立质量工作上下互动机制。例如,省局把许可证管理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及时通知给县局,让县级局参与到管理中,发挥基层的监管作用;县级局对违法企业的行政处罚及时报省局。上下级机构实行信息共享,这样既节约了质量监管行政成本,同时又迫使企业练好“内功”,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有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五是建立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大考核力度,例如,每年国家对省政府的质量工作进行考核,省政府对市、县政府质量工作进行考核。将绩效评估作为“抓手”,有助于推动地方政府进一步树立正确政绩观,从而改进作风,提高政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