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北举行了一场创意设计展,主题是“山寨文化”。这次设计展的创意素材大多来自品牌产品,例如,有设计者将调料瓶设计成苹果经典的ipod形状,用路易·威登的LOGO镂空铁板当作烤肉架等。主办者解释说,所有这些山寨设计虽是对名牌产品的模仿,但均经过了创意修改处理,所以不用担心侵权问题。
说得倒轻巧,这些山寨设计“不担心侵权”,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有所改动,而是因为它们尚未被用来赚钱。假如有人把这些设计转化为产品批量生产拿到市场上卖,看苹果们不跟他们急!就在不久前,美国《时代》周刊曾评出“中国原创山寨十大名牌”,其中就包括模仿苹果iphone的Hiphone和Aphone。山寨“苹果”市场大卖,让真苹果气不打一处来,虽多次对仿冒者发出停止侵权的警告,但山寨们不予理睬照卖不误。
事实上,近几年关于山寨文化现象的讨论一直不断,却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台北搞山寨设计展,美国《时代》杂志评山寨名牌,这些行动本身也可视为探讨的一部分,只是现实效果上徒增了一些娱乐色彩而已。
山寨的内涵和外延界限不清,致使山寨就像一度身份不明的蝙蝠,非鸟非兽,骑墙难下。也正基于不同的理解,东西方对待蝙蝠在情感上褒贬不一,现在人们对山寨现象也是毁誉参半。一家网站就山寨文化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38.7%的受调查对象认为复制是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或代名词,与此同时,40.8%的人认为山寨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其反叛性也具有积极价值。前文提到《时代》周刊的文章,亦表达出对山寨创新能力的赞赏态度。
在山寨问题上打嘴仗并不利于澄清事实,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有可能发现真相,接近本质。有学者指出,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现实的反抗,它本质上是草根(平民)文化在现代商业和传媒土壤中适时的自然成长,山寨文化、山寨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文化空间,它迫使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产品的平民化。引入“庙堂”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义丰富且颇具形象的词,给人一种清新而豁然开朗的感觉。
对照庙堂的高墙,山寨的木栅似乎也就根根立现了。这时候,一个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稍具历史知识的人,便可以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标准,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对山寨现象作出较为理性的外延区分和内涵认定。山寨与庙堂数千年来分庭抗礼的历史中,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前者处于劣势,受到后者的强势压制,但却也因此赢得了更多的历史同情,考虑到亦有山寨终成庙堂的个例,这就更加具有了启发意义。事实上,山寨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平衡的必然表现,如果把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就山寨的实际作用而言,它或可就是一只牛虻。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宽容度的提高,表现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山寨现象应该获得更多的存在空间,在心理上、情感上以及法律上,也应该为山寨和庙堂丈量出一段适当的、不至于产生严重冲突的距离。现实生活中,在山寨问题上民间自然形成的亦毁亦誉的对抗性,也呼唤着一种社会折中立场和折中机制的建立。大家都接受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传统的评价标准和一成不变的观念都应抛弃,让新的日常生活经验重新积累,让人们在山寨和庙堂之间重新寻找一种攻防节奏,并期待一种平衡,或者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