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TS 18173于2002年发出DIS版。根据ISO/DIS 18173:2002版,于2004年完成翻译稿,并
于2004 年12月根据翻译稿形成标准草案,申报了国家标准计划项目(考虑到ISO/DIS 18173:2002
属于未定稿,故申报计划项目时定为修改采用ISO/DIS 18173:2002)。
2005年1月,ISO/TS 18173:2005正式发布,其内容与ISO/DIS 18173:2002相差不大。鉴于ISO/TS
18173:2005的内容合理,故决定等同采用ISO/TS 18173:2005。因此在重新翻译ISO/TS 18173:2005的基础上,按等同采用的原则于2005年7月4日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同时发布在《无损检测标准网》
(http://www.chinandt.org)上公开征求意见。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在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经修改于2006年2月28日完成标准送审稿。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材料研究所,主要起草人:金宇飞。
本标准等同采用 ISO/TS 18173:2005《无损检测 通用术语和定义》(英文版)。本标准仅按国家标准编写原则做了一些编辑性修改(见标准的前言)。
在本标准中,出现了四个相关术语,即:缺陷defect (2.6)、不连续discontinuity (2.9)、伤flaw (2.11)、缺欠imperfection (2.13)。在我国,这四个术语一直是等同的或是混用的、不加区分的,通常都写作“缺陷”。但在国外和国际上,这四个术语不仅用词不同,而且有不同的定义,在使用上有明确的界限。按本标准的定义,这四个术语大致可如此区分:
1) 不连续:包括了缺欠、伤、缺陷等,还包括有意形成的,如机加工的孔等有益的形状。
2) 缺欠:不属于设计的、而是无意形成的不连续。
3) 伤:通常是指采用无损检测方法所发现的缺欠。
4) 缺陷: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者超出验收准则而拒收的缺欠或伤。
因此,缺陷肯定是缺欠或伤;伤肯定是缺欠;伤和缺欠肯定是不连续,但不一定是缺陷,即伤或缺欠不一定都是不可接受的,只有在不符合验收准则时的伤或缺欠才被称之为缺陷,即只有缺陷才是不可接受的。缺欠或伤是检测的结果,所以对缺欠或伤需要进行解释或评定;而缺陷是评定的结果,那么对缺陷进行评定就等于是对评定结果再进行评定了。
在本标准中,还出现了另外四个相关术语,即:无损评价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2.17)、无损
检查non-destructive examination (2.18)、无损检验或无损探伤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2.19)、无损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 (2.20)。在我国,这四个术语通常被认为是各不相同的和有着原则性区别
的。但按本标准,这四个术语实际上是完全相同的。
由于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使无损检测通用部分的术语与国际一致,故制定本标准有利于我国加入 WTO 后的国际贸易活动。
本标准为无损检测通用术语标准,是基础标准。本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其他无损检测标准和文献的直接引用,也有利于有效开展无损检测领域内的各种国际交往和活动。
本标准与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没有冲突。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尚无出现未采纳的重大分歧意见。
建议本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建议尽快批准、实施和贯彻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