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香港多家著名图书馆日前在深圳举行研讨会,共同探讨制定统一的图书识别标准,以提高图书馆借换服务、书籍分类、书库盘点以及馆际合作的效率。
据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目前内地、香港以及世界各地图书馆主要采用的图书馆藏识别技术——通过阅读器识别贴在图书上的电子标签,有关这本图书的信息便可“跃于”电脑屏幕上。但由于各个图书馆使用的RFID通常只能识别“自家”的图书,阻碍了图书馆馆际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RFID目前有两个技术标准,即“高频”和“超高频”技术,后者比前者读取速度更快,是更为先进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最近,国家图书馆率先为内地的“高频射频识别技术”图书馆起草了标准化数据模型计划。而此次研讨会探讨的正是在该项草案的基础上,为“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建立统一的模式与标准。
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今年三月联合启动高校图书馆“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工作小组会议,旨在带动京沪港三地高校图书馆UHF RFID技术跨区域合作,提高借还书服务、书籍分拣、分类、书库盘点乃至馆际互借等服务的运作效率。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馆长景祥祜教授介绍,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是一项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Barcode)1985年在图书馆界首次应用后,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管理便开始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借还书效率大幅提高。可是,条形码技术只能每次扫描一本,而RFID技术则能同时读取多条图书信息,即可一次性借还多本书籍,并能存储数据、联机更新和传送信息。
景教授说,香港八间大学合作的“港书网”平台,藏书超过1000万册,通过建立联合目录,实现馆际互借,借阅量不断攀升,成为各图书馆馆藏的重要延伸,这正是馆际间的标签互认为馆际互借奠定了基础。若能实现同一数据模型读取不同图书馆的卷标,则可达到RFID馆际互操作的最佳模式。
专家们将参考国外数据模型方案,筛选提出适合内地与香港UHF RFID图书馆业的标准,申请ISO认证,并征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进而推广至海外其它UHF RFID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