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贵州丹寨硒锌米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使丹寨硒锌米的地理价值和人文价值将被充分表达,更多人将意识到硒锌米与丹寨充满神秘原生文化的原产地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联系。
相传在远古的时代,一只锦鸡来到贵州丹寨栖息,带来的几粒稻谷散落在丹寨肥沃的土地上。从此,山民有了种子,开始种植稻谷。为了感恩,丹寨县各民族把对鸟的崇拜演绎到日常生活的审美诉求。他们惟妙惟肖地打扮成鸟的样子,头顶锦鸡模样的银饰头冠,手工制作短裙围在腰围上几十层,然后在身后腰围以下系上几十条绚烂的彩带,就是为了完美模仿锦鸡的样子。这种崇拜延展到各种重大仪式上,形成了丹寨独特的“锦鸡文化”。
当稻作文明走向现代,丹寨盛产的硒锌米从贵州高原的大山里走进都市,在上海、宁波等地,人们以30~60元/公斤的价格买回家而并不嫌贵,正是看中丹寨其独特地理坐标下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价值。
丹寨县海拔600~120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2.6℃~17.2℃,森林覆盖率达57.33%。硒锌优质米具有米质晶莹如玉、光泽透明、香气浓郁,做出的米饭松软可口、香味扑鼻、糯而不腻等特点。硒精米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和食品卫生研究所检验,硒含量在6.66ug/100g、锌含量为15~50mg/kg,符合人体生理需要。
丹寨县委、县政府结合现代硒锌米产业发展,在4个乡镇大力推动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传统稻谷种植,硒锌米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公顷,年产优质硒锌大米1.5万吨。为进一步提升优质米产业发展档次,丹寨县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由黔东南州质监局、丹寨县质监局等有关部门先后完成了丹寨硒锌米种子选育、生产环境、农用物资、栽培技术、原粮、稻谷加工、包装、运输、贮存产品等整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34项和地方标准7项,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2008年,该县颁布实施了《丹寨硒锌米》贵州省地方标准,编制印发了配套的实用技术手册。同时,丹寨县大力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促进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该县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95次,培训人数32700人次,其中培训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户1.35万人次,下发技术资料3.5万余份。技术人员还经常深入到示范村、示范户具体指导,认真传授实用技术,解决操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了广大稻农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实现了硒锌米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管理,推动了丹寨农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
推行标准化种植,不仅促进农民增收,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丹寨硒锌米的品牌价值。2005年以来,丹寨硒锌米先后获得中国优质稻米、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优质产品、贵州省名牌农产品等殊荣,丹寨县被命名为“中国硒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