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获得标志后的尴尬——陕西地理产品标志的使用现状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陕西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有9种,居我国西部省份前列,待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还有很多。正当南方沿海地区通过地理标志获得品牌价值的巨大收益时,在陕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申报下来的地理标志却成为摆设,地理标志产品究竟有何价值?珍贵的地理标志产品为何被束之高阁?

申报由热及冷

陕西是一个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的省份,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很多,目前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除蓝田玉、陕西苹果外还有7种,等待申报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则更多。但在陕西获得地理标志的9种产品中,实际使用标记的情况并不如意,拥有标志使用权的单位只有“陕西苹果”的两家苹果销售公司、一个民间果农协会和“紫阳富硒茶”的一家紫阳茶业公司。

  不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记为何又要申请呢?一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陕西白酒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就是为了防止假冒产品冲击市场,至于能提升多大价值还真不知道。”

  陕西著名的蓝田玉在申报地理标志时颇费周折。蓝田玉距今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1999年,蓝田县就着手成立蓝田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委员会,并于当年12月上报了《关于申报蓝田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请示》,2001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以全国第3号公告向社会进行异议公布。

  蓝田玉在公告3年后仍悄无声息。这之后在全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下,2003年年末,该县在财政紧张的境况下又拿出资金开始了艰难的申报工作。2004年1月8日,蓝田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在北京通过专家审查论证。当年2月3日,蓝田玉终于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有人说,蓝田玉的申报过程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本应半年完成的工作,却走了近5年的艰苦之路。转眼间已近两年,蓝田县仍无一家玉石企业使用“蓝田玉”这一珍贵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这里成了摆设。

  “陕西苹果”因渭北高原的海拔、气候和土壤特别适合苹果生长而驰名。2003年9月“陕西苹果”顺利通过专家审查,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陕西苹果”的保护地域范围包括5个市15个县(区)的全部和14个县(市)的140个辖区的380个乡镇,产量约500多万吨。“陕西苹果”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中受保护范围最大的一种产品,这一消息曾经轰动一时。

  时隔两年,“陕西苹果”仅有两家企业申请使用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记。

  地理标志为何成为摆设?记者在陕西采访时发现,许多人并不知道地理标志为何物。韩城市政府一位官员疑惑地说:“你来之前我刚听说原产地域保护,现在怎么又变成地理标志了呢?”当记者采访蓝田县主管玉石产业的一位负责人时,他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理解是“国家担保我们的产品没问题”。陕西省果业局一位干部坦言,地理标志对我们来说就是多了一块牌子。

  政府官员尚且说不清地理标志是什么,怎么能怪企业不热心?

  面对记者“能提升产品品牌价值的地理标志标记,企业为何不愿使用”的询问时,延安果业公司副总经理缑秋宝直言不讳地说:“企业对使用保护标志没有积极性的原因是政府在这方面宣传推广得太少,地理标志标记缺乏应有的商业附加值,用户和消费者不认可,我们贴了反而增加企业负担。”他举例说:“一个贴在苹果上的小标记要几分钱,贴在苹果外箱上的大标记要一角多钱,仅贴地理标志标记一箱苹果就要增加几元成本。现在销售苹果利润很薄,贴了地理标志标记的苹果用户并不看好,又不能多卖钱,企业怎么能有积极性?”

  曾经参与蓝田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的蓝田玉雕工艺厂厂长王西团也很无奈:“蓝田玉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市场并无明显变化。地理标志是件好事,做好了确实能提高蓝田玉的知名度,但这要靠政府宣传和推广。政府官员要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实质吃透,才能主动宣传地理标志,宣传推广地理标志产品的优越性,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和认可地理标志,千万不能徒有虚名走过场。”

  长期具体负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的陕西省质量技监局政策法规处李桂珍工程师介绍说,陕西省已经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区的确存在申报热、使用冷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全国都较普遍,原因是地方政府及企业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不足。如地方政府花十几万元搞了申报,而不去大力推广使用保护标志,那么,保护的意义就无从体现。

意识决定成败

以陕西安康的“紫阳富硒茶”为例,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紫阳富硒茶扬名世界。在申报地理标志过程中,紫阳县全面推行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工作,制定了指导全国的《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系列标准,分布各处的标准化示范园提高了紫阳富硒茶的品质,加工技术的提高使茶农得到了实惠。

  记者在紫阳县采访时,紫阳县质量技监局局长杨晓伟自豪地说:“紫阳茶从种植到成品加工全过程实现标准化生产,为促进产业化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无形中加速了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进程,用标准化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紫阳富硒茶’受益匪浅。”他告诉记者,虽然他们现在只是在高端产品上使用了地理标志标记,但已收到明显效益,今春茶产量达1100吨,产值6500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和22%,第一季度就超过了2004年全年的收入,茶农净增收入1200万元,茶叶销售价格提升30%。

  在江浙一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带来的品牌效益更加明显。2000年1月,被誉为“东方名酒之冠”的绍兴酒被批准为我国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绍兴的商家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第二个月就有企业申请使用地理标志标记,半年内先后有5家龙头企业申请使用地理标志标记,并获得批准。这5家企业当年生产绍兴酒12.8万吨,占绍兴酒总产量的80.98%,销售收入8.485亿元,占绍兴酒总收入的85.32%。

  2003年,浙江余杭区的径山茶获得地理标志后,余杭区政府以径山茶地理标志为载体,举办了三届“中国茶圣节”,在城区繁华地段设立灯箱广告和宣传横幅,大张旗鼓地宣传保护径山茶地理标志。同时对径山茶生产基地和茶厂加强标准化管理,使径山茶于2004年5月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2004年,径山茶生产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产量达625吨,产值达1.17亿元,比2003年增长23%,茶农人均收入增幅达25%。

  再看烟台苹果,烟台栖霞天誉公司获权使用“烟台苹果”地理标志后,出口国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14个,销量同比增加200多万公斤。蓬莱鑫园公司在获权使用地理标志后,新结交了十几个客户,其中一名欧洲客户冲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牌子,一次就签订了3000吨的购货合同。

  同样位于西部的新疆,“库尔勒香梨”在获得地理标志注册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发表各类宣传文章101篇,播放电视专题片22期,发放宣传单6万多张,举办地理标志培训班11期,大张旗鼓地推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4年“库尔勒香梨”销售额近3亿元,市场价每箱比非该产地的香梨高出3~5元,有近7000户农民种植库尔勒香梨,户均收入3万元。

  谈起陕西苹果在国外市场的境遇,陕西铜川果业局侯局长痛心地说,有一次他在泰国曼谷访问期间,看到小贩把好的陕西苹果装到山东苹果箱子里,而把不好的苹果装回陕西苹果箱子里,他十分不解,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山东苹果在当地知名度高好卖。侯局长说:“陕西苹果品质好是世界公认的,只是对外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如果加贴了地理标志标记也可能会避免这种尴尬。”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专家认为,陕西省政府在申报“陕西苹果”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获得保护后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推广计划,令人遗憾。经费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政府官员的意识,陕西省政府每年在果业上的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拿出一小部分推广地理标志是完全有可能的,就看政府愿不愿去做。苹果已经成为陕西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宣传推广“陕西苹果”地理标志是一件于政府、于产业、于果农都有利的好事。

起点不是成功

最早倡导在中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获得地理标志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李华教授在谈及“陕西苹果”时说,“陕西苹果”作为中国受保护面积最大的农产品,在实际管理中,它的气候、地质、土壤以及品种等自然因素是否能达到一致和最佳非常重要。在法国葡萄酒原产地名称方面,葡萄园地块的确定是地域概念最好的例证。两块相邻的地块,由于具有不同的地质、土壤和气候特征,因此葡萄植株的生理反应也不相同。但是,这些差异只有通过葡萄酒的酿造和陈酿才能表现出来。比如法国的波尔多葡萄酒很有名,但是,如果当年的气候、地质、土壤不符合要求,那一年种植的波尔多葡萄就不能叫波尔多葡萄。即使收获葡萄,也不能酿造波尔多葡萄酒,不能贴地理标志标记。这一点“陕西苹果”能做到吗?

  法国卡慕国际有限公司冯黎明先生在世界著名的葡萄酒原产地法国干邑工作过多年,他说农产品在产量过大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过剩,这时就必须考虑走精品发展的道路,地理标志产品就是农产品中的精品。这些“精品”可以给农业生产者带来10%~25%的附加值,让农村人口留在土地上。

  冯先生说,地理标志制度就是一套质量管理体系,法国在很早就将其纳入农业发展计划,作为官方农业标准。法国1909年5月1日颁布法令,规定干邑的地理范围,1938年将这个地理范围划分成6个葡萄生产区。只有在这6个区生产的葡萄才可以用来制作干邑葡萄酒。同时,对用做干邑葡萄酒的葡萄,单位面积种植多少棵,每棵结多少果穗,每穗结多少颗粒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监控,超过的产量不能用于制造标有原产地名称的葡萄酒。而在干邑非划定区域种植的葡萄,不允许标注产自干邑,只许写上邮编,以避免与地理标志混淆。正是这样严格的管理和操作,保持了法国原产地葡萄酒享誉世界的品质和独特的法国酒文化。

  地理标志专家认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柄双刃剑,它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但如果不注重产地质量监控,对生产销售不加管理,一旦失控也将是灾难性的。从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的金华火腿、龙口粉丝、山西陈醋、平遥牛肉、镇江香醋等地理标志产品事件中可以看出,因为个别产品的伪劣行为,严重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声誉,这就是地理标志产品特有的“一块烂肉坏了满锅汤”的效应。

  欧盟贸易总司官员沙万里先生说,地理标志最本质和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如何保证它的特色和质量。保护是基础、核心,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谋求发展,在发展之中不忘保护。不要贪大求快,不要为数量而牺牲质量,不要因短期行为而牺牲长期利益。

  最早倡导蓝田玉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一位政府官员对此体会颇多,他说申报地理标志千万不要跟风走形式,否则将陷于被动。地方领导一定要认识到它的价值,不能为申报而申报,为通过而通过。一定要有全盘的考虑,自申请之日起就开始着手考虑下来的事,如何宣传推广,如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只有以务实的态度来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才能于百姓、于企业、于政府都有利。

作者:王哲 王梅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27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