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和“包浆”,虽一字之差,但意思满拧。提起包装,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其保护商品的功能。其实,包装魅力的真正来源,是它的促销功能。如今,包装的保护功能在日益弱化,而促销功能却在逐渐加强。关于包装,学者和消费者一下子能举出无数例子:美国有家食品公司推出了一种巧克力,即使物美价廉也无人问津。后来,该公司改变了营销策略,为巧克力设计了便携式华丽包装,突出其礼品糖果的特性,将售价提高了好几倍,结果生意出奇的好。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商人把四川的坛装榨菜大批买入,然后打破大坛,将榨菜分装于漂亮的塑料袋,转手卖给其他国家,售价翻了一番。众所周知,包装的魔力远不止于商品,现实中人们见惯了包装出来的大批影视明星、精品二奶、无聊小生以及红了又绿的知名“养生大师”。
当下,收藏热加上贪欲,使得“包浆”这个原本生疏的专业术语家喻户晓。行家称:包浆又称“黑漆古”。它是在悠悠岁月中或经汗水沁润,或经土埋水浸甚至射线的穿越,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滑熟可喜,幽光沉静的包浆,默默地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这股气与刚出炉的新货那刺目的“贼光”形成对照。古玩大家甚至这样说:“包浆是文物身上最健康的“肤色’。”有人撰文描述一处老宅子,写的就是包浆的魅力:“时间虽然磨去了建筑物表面的光泽,使之蒙上了一层沧桑。一溜灰色的砖瓦、几株普通的老槐。门楼、旧墙、门墩、影壁乃至墙头草,都能予人一份亲切。若是能勾起记忆中什么东西,或许还会有轻微的伤感笼罩着你,很淡很淡,恍若冬日的阳光。一座城市表面所洋溢的光泽,其实就是包浆。”古玩界围绕包浆的话题,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许多趣事。比如,要想把上个月出窑的瓷盘子变成南宋的,古董贩子就得亮出伎俩,把新货打扮成包浆十足的老货。具体手段有烟熏火燎、醋浸尿泡,甚至埋在猪圈里沤着。就是指望能造出岁月的沧桑,在市场卖它个惊人天价。然而,假货新货总是要露馅儿的,常常沦为业内笑料。大家知道,包浆就是千百年来一天天地“熬”过来的。就算能瞒天过海,也无法创造一天等于200年的“奇迹”——因为谁也迈不过“包浆”这道真实的门槛。
包装和包浆,一个喧嚣华丽;一个默默无语。一个总是想扯着嗓子告诉别人,自己多么了不起;一个却噤声讷言,只顾埋头做事。就算耳边爆发喝彩,也懒得抬一下头。我们不贬低包装,因为它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常常给大众带来欢乐和惊喜;我们亦不过度抬举包浆,它的存在,本来就与炒作哄抬无关,只是为了证明什么是真正的价值。目前,许多专家和非专家都在忙活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就是让包装具有包浆的内涵,让包浆披上包装的色彩。不知道他们是否会白忙活?美国人做过一项调查:进商店买东西的顾客,有60%左右会改变初衷。比如,原来要买低档货,最终买了高档货;本欲买甲牌子,最终买了乙牌子。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受包装诱导的。中国某拍卖市场曾出现过一个场景:现场拍品琳琅满目,但一位大行家进场后,做嗤之以鼻状,原来他发现拍品全部为赝品,于是拍卖流产——这就是包装和包浆的不同之处。从这个对比似乎可得出结论:包浆和包装永远不能亲密融合,就像油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