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出入境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阶段。“首都经济”的发展战略,2008年奥运会的特殊机遇,对于促进北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也对检验检疫事业提出了特殊要求。近日,记者就如何贯彻落实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谋篇布局,做好北京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采访了北京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魏传忠。
魏传忠介绍说,北京检验检疫局地处首都,担负的把关职责异常重要。经过“十五”期间全局干部职工的扎实工作,北京检验检疫事业发展有了坚实基础: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分支机构基本到位;科技水平和技术实力大幅度提升,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过抗击非典、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应对能力得到锤炼。尤其是经过5年的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都使得北京局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奠定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谈到未来五年的发展,魏传忠强调,面对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北京局要始终做到三个结合:即把中央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的工作部署和北京市的工作重点有机结合起来,把严把国门和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推进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和有效实现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在有效衔接、统筹兼顾中全面加强检验检疫工作,在全面推进中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全面推进“科技兴检”战略。“十五”期间,北京局的科技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共主持参与承担国家级课题22项、国家质检总局课题42项。以疯牛病检测技术、高致病性禽流感检测技术、SARS病毒全基因组芯片检测技术、人用SARS病毒灭活疫苗研究、猪链球菌荧光PCR检测技术、西尼罗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等为代表的科研课题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十一五”期间,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力争承担更多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和国家质检总局科研课题。积极开展重大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检测方法;加大对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快速鉴定方法的研究,建立快速鉴定方法国家标准,促进课题研究和标准制定迈上新的台阶。要建立高效的科技管理新机制,充分利用首都科技优势和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和合作的平台,继续走联合、互补、互赢的科技发展之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用科技成果提高产业化水平,以产业化促进科技发展。建立科技发展基金,从经费上保障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培养、选拔更多的学科带头人,采取培训、交流、引进、调整等多种方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并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打造数字化检验检疫局。大力开展信息化工作的研究和建设,在未来五年,要构建连通全局各个工作点的全光纤网络环境,开发和应用一系列适应工作要求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将全局检验检疫业务、行政管理、检测技术、科研标准、后勤保障等进行有效整合,将其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实现检验检疫数字化信息交换、查询、分析、决策的目标,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执法行为、树立良好形象的目的。建设并完善检验检疫应急通讯机制、全局电话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语音传真便民服务系统等,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力采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检验检疫把关能力,在继续应用好CIQ2000系统的同时,开发应用一系列新的业务应用软件,全面推行电子监管系统,加快在口岸、通道、特殊区域、重点敏感企业设置视频装置,推进视频电子监管建设步伐;积极建设并推动审单中心的工作,积极开展电子审单,从根本上转变检验检疫工作方式,加快通关速度;探索建立与海关、边防、各航空公司等单位的电子信息平台,优化通关程序,降低通关成本,为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建立空港检验检疫电子信息平台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