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贸易顺差,使中国的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那么,把工厂办到海外去,就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特别是一些产业在国内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更希望在全球范围内作出新的选择。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就具备了“走出去”的经济实力。而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在1∶1.2~1∶1.4,发展中国家一般在1∶0.19~1∶0.43。商务部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仅仅只有448亿美元。以累计50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计算,我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仅有1∶0.08左右。“走出去”的空间相当广阔。
企业“走出去”的门槛究竟有多高?目前各种各样烦琐的审批环节仍然令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由审批制改为备制案后,手续不是简便而是更加烦琐了。”江苏省外经贸厅境外投资处副处长韦秀军说,现在“走出去”的项目是由各省审批,报商务部备案。但就连1万美元的投资项目都要商务部发放网上证书编号,企业才能领到批准证书。而一些项目发改委还要进行项目核准,这样一来二去容易延误企业商机。
境外投资企业用汇1000万美元以上要由多个部门核准。浙江华立集团总裁汪力成透露,由于他们在美国、泰国等多个国家都有投资项目,企业用汇金额大,每次等审批“心里都没底”,长的要拖3个月。
由于正门不开,不少企业只好走“偏门”,出现“黑汇”现象。有的通过地下钱庄汇款;有的采取海外结汇的方式,应该收的外汇留在国外办厂;有的跟外国客户谈妥,截留一部分外汇直接放置在企业的境外账户上。境外投资项目风险大,资金监管困难,银行往往“惜贷”。江苏省外经贸厅境外投资处副处长陈涛说,虽然近年国家对境外投资给予一定信贷支持,但国家贷款门槛仍然较高,受惠面窄,往往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国企的大规模投资受到银行青睐,而最迫切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却得不到。
据苏州市外经贸局外经管理处处长廖志忠透露,他们专门向政策性银行推荐了一批中小企业,并且以“今天是小虾,明天就可能是大鱼”等为说辞,结果银行就是不答应贷款。银行规定:企业境外投资最高可以贷到投资额的70%,但是少于100万美元的贷款项目不予贷款。有的干脆挑明“你贷1000万美元我才高兴”,原因是贷款金额高,说明企业有实力,银行的很多考核指标也容易完成。
在苏州、无锡等地调查发现,这里的外经贸部门专门出版编印《境外投资指南》,上面的国别投资信息一清二楚,将全球50多个重要投资国(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相关国际经济组织等知识汇编。但业内人士指出,相对于广阔的海外市场,这项工作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能够整合国内各信息机构的资源,有一批机构及时发布海外商情信息,对企业的“走出去”将是一件大好事。
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长三角企业为了避免“单兵突进”的盲目性,已经出现“抱团走出去”的新迹象。绍兴县准备在巴基斯坦租用一块地搞一个园区,选择10家以上自营出口在500万美元以上的纺织、印染、服装企业,以抱团形式走出去投资设立生产加工研发基地。县委书记徐纪平坦言“这事目前仍然吃不准”。他说,企业单枪匹马走出去,没有上下游产业配套,很难。但是光靠一个地方政府去摸情况,也很难,应该国家对国家,先试点。走出去往哪里去?不能没有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