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麦德龙、华润万家、北京华联、深圳新一佳等10多家零售商正在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对接。此前,该平台已拥有10多万家制造企业和350多万种商品信息,在我国零售、物流、产品质量监管、食品安全追溯、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是基于全球统一标识系统构建的标准化信息交换平台,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商品信息同步更新。平台于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2007年底通过全球商品数据同步国际权威认证。近期国内零售商与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对接并非偶然,因为一段时间以来,国际知名零售商均已启动数据同步项目,如沃尔玛要求其欧美的全部供应商在1月1日前提供全球位置代码,并在3月1日前通过全球数据同步网络传递商品信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建立的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已经为数十家中国供应商接入了该网络。此前,我国一些企业接到美国劳氏公司必须使用全球商品数据同步系统的通知,否则将失去订单,如果从国外的平台接入将需支付巨额的服务费。
目前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中的信息覆盖了食品、饮料、日用百货、家具建材、医疗卫生、文教用品等数百个行业。据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运营总监李道溢介绍,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方式中,无论供应商还是采购商,在生意过程中都面临多种产品属性名称、多种数据格式、多种数据接收或交换方式。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供应链生产加工、包装储藏、分销物流以及终端销售各个环节都使用同样的数据格式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供应链效率。
国际权威机构对供应商的调查表明,全球数据同步系统可以使新品上架时间缩短2至6周,新品销售过程缩短25%以上,对零售商运输、交付产品的时间缩短25%。同样,对零售商的调查显示,订单和产品管理水平提高50%,订单满足率提高10%,财务理顺发票时间减少5~10%,脱销的产品从8%降低到3%。目前全球数据同步的应用已覆盖8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27家数据池完成了认证,200多家零售商和近两万制造商参与数据同步。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我国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的调查表明,62.7%的零售企业建有内部局域网,在信息平台建设上超过了制造业和批发业,但只有38.8%的企业在网上公布商品信息,17.9%的零售企业提供网上购物方式,多数企业仅限于用电子邮件和传真的方式传送业务相关信息,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电子数据交换。此外,由于客户信息不准,单方毁约情况较多,供应链信息传递扭曲,制造商难以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只好根据预测进行生产和库存,增加了库存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此外,没有建立对用户不确定需求的跟踪管理系统,无法及时响应客户需求,顾客的满意度下降,企业的形象受损等。这样的供应链模式对于高速、实时和准确的信息为必备要求的现代网络经济来说,无疑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壁垒。
李道溢认为,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将通过国际标准的普及应用,使更多的供应商在正确地方、正确时间将正确数量的正确货物提供给正确的贸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