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以前缺乏数字管理,现在又陷入了过分崇拜“数据”的泥淖。事实上,数据不是灵丹妙药。在数据营销大潮中,数据营销的种种缺陷已日益凸现。
首先,数据不能取代判断。营销大师汤姆·彼得斯说:“数据重要,但对数据的判断更重要。”数据如果不加判断,不去洞察消费者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就会产生误导。当年,垄断对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对来自中国“真实”的数据做出非常乐观的预测:他们认为中国有4亿人口,每人一个礼帽、一根文明棍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当货物运到中国后,东印度公司才发现,由于消费习惯的不同,中国人根本就不需要这些东西。贸易碰壁,英国人才使出了毒招,向中国走私鸦片。
其次,数据不能取代经验。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中,很多行业并不是循序渐进发展的,存在着众多裂变式、爆发式、跳跃式发展的机遇,此时敏感的嗅觉和经验预测就更重要。1990年,当第一部手机在我国投入使用时,政府有关部门曾大胆预测:到2000年,中国手机用户将达到80万户。事实上,到2000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达到8700万,是预计数字的100多倍。两年后的 2002年,中国手机用户又猛增至2.06亿。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数据不等于品牌的实力和影响力。一方面,数据营销并不能保证品牌的长治久安。像北京的三元牛奶、上海的金星彩电、凤凰自行车,过去他们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但是现在他们几乎被竞争对手挤得没有生存空间了。我国本土手机品牌在2003年时市场占有率曾突破50%,然而到了2004年,诺基亚、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又在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因此,一味进行数据营销,而不进行品牌建设,一旦有风吹草动,脆弱的数据就会改写;另一方面,数据无法解释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像蒙牛1999年刚成立时,暨无奶源、厂房,又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蒙牛采取先建市场再建工厂的做法,迅速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品牌影响力有了,市场占有率也随即跟上,在经过短短6年的发展后,蒙牛便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乳业品牌。
企业要数据,但更要重视对数据的判断,重视品牌的建设。通过吸收数据营销的精髓,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借助媒体影响力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李光斗: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