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卷烟厂的前身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制造厂,她历经70年沧桑,走过了一条艰苦创业、不断发展的道路。从最初的小型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年生产能力60万箱以上的全国烟草行业重点骨干大型企业,是国家烟草专卖局确认的10%重点技术改造企业,多年来一直处于同行业前列。发展的道路有苦有荣,历史留给武烟人许多经验和财富。武烟人都清楚地记得,“永光”作为企业的龙头品牌,在80年代中期从极盛迅速倒牌,企业声誉受损,市场份额缩小,造成了无法估算的损失。这是一段无法忘记的痛苦回忆,带给我们永远铭记的深刻教训:如果没有质量,已有的市场终会失去;只有以质量为核心,才能开拓市场,再创辉煌。自“永光事件”后:武烟人励精图治,向质量要效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技术改造和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不仅拥有了先进的卷烟生产设备,质量管理水平也迅速提高。武烟围绕着“科教创精品,不断求改进,控制全过程,支支倾真情”的质量方针狠抓质量,锻造品牌,开拓市场,走出了一条金龙腾飞之路。
1998年机构改革后,武汉卷烟厂作为武烟集团下属的核心层企业,主要承担着质量和成本的重要职能。在工厂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尤其注重 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狠抓基础管理,积极倡导“今天的质量,明天的市场”的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98年到2000年,企业税利逐年上升,经济效益取得了显著增长。仅2000年,我们就生产卷烟51万箱,实现税利16亿多元,居全市第二位。产品市场投诉率小于五十万分之一,“精红龙”、“黄 鹤楼”两个品牌已具有极高的市场知名度。
一、统一思想,树立高标准的质量——市场观念
1、向“双零目标”不断迈进
市场需要的是高质量的产品,对企业来说,偶然的次品不能否定整体的质量水平,但对顾客而言,一支有缺陷的烟也是不能容忍的,是100%的质量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追求零缺陷,实现零投诉”的目标。这是我们给自己提出的极限目标,是一种自我加压,我们要让每一个顾客满意,把追求顾客的满意度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在这个高标准的要求下,我们在质量工作中精益求精,多个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已经超过了国标的要求,还增设了一些国标中没有的检测项目,如单支重量标准偏差,成品丝水份标准偏差等。其目的只有一个:始终以顾客的要求作为 我们品质的追求,保持产品的市场投诉率低于五十万分之一。
2、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质量观
市场反馈是反映质量水平的晴雨表,顾客的意见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为了更加迅速地获得来自市场的第一手资料信息,我们首先在武汉市内建立了质量信息网。2000年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省内16个主销区质量信息网。定期召开质量例会和质量信息反馈会;还不定期地组织卷烟零售户到厂座谈,传递消费者的意见;在厂内设立了售后服务点,向顾客承诺以二赔一,即凡我们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有一盒换二盒,有一条换二条,并委派专人负责;工厂派专业人员及生产人员定期走访市场,直接面向市场收集第一手资料。对于市场反映的质量问题和缺陷,我们都进行跟踪写实,查找原因,组织攻关,尽快予以改进,提高实物质量水平。
3、坚持质量改进,全员参与QC活动
保证产品质量市场决胜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健全的质量改进体系,要始终保证相对质量水平高 于竞争对手,就要不断坚持质量改进,这正是我们质量方针的精髓。我们对各类问题和缺陷都制订了改进计划,组成改进小组实施,成功解决了 如:小包无透明,“精红龙”砸口,膨化烟丝中梗签含量过高,“三丝”掺兑不匀等问题,稳定提高了产品质量。我们还在全厂开展了广泛的群 众性QC活动,涵盖了现场、管理、技术、服务等 四个类型。厂部还定期召开QC活动专题研讨会,对QC活动的组织、发布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质量部门加强了对登记在册的QC项目的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QC活动的水平和实效。几年来,我厂的QC活动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各项荣誉。制丝车间的《改善烟丝加香控制质量,提高 加香稳定性、均匀性》获全国优秀QC小组奖、武汉市最佳QC小组奖,卷包车间的《降低烟支含梗量》武汉市优秀QC小组奖。
二、措施得力,加强质量控制手段创新
1、贯彻ISO9000标准,提供最佳质量保证
好的品质需要有效的控制手段。为适应市场的要求,我们不惜投入人力物力,在1997年就通过了ISO9000认证,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工作中积极开展PDCA循环,不断改进和提升质量。97年以后,我们每年都顺利通过了体系的复核检查。2000年该标准换版后。我们又开始了新版的贯标工作,争取在2002年通过中质协的认证审核。
2、建立了切合我厂实际的,卓有实效的质量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质量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对原有的质量管理模式作了调整。厂部对此派专人进行了深入地调研,结合我厂的实际情况,对新的质量管理模式作了反复探讨,最后决定将过程控制放到车间,明确了车间和轮班级工艺质量职能,实施三级工艺质量管理(厂级、车间、轮班),并完善了《工艺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支持性文件,优化了相应的考核指标和方案。在这种模式下,“三不放过”是一个基本原则,即“不合格的原辅料不进入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质量管理不再只是质量部门和相关质量管理人员的责任,而更强调生产人员的自检自控。车间的每一个人都是质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产品质量与每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密切相关,从而形 成了人人都关心质量的氛围,真正实现了质量的全过程受控。
3、提高工作质量水平,树立现场连着市场的观念
我们坚持并加强了职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倡导“月月都是质量月,天天都是质量日”,在全体员工心中树立了“每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影响到产品质量,每一支烟都凝聚着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的观念。我们通过质量缺陷实物展,使职工深刻理解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在工作现场;通过实施“大现场”管理,使现场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提高职工的工作质量上来,从而保证产品质量;通过质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职工的综合技术素质。我们充分认识到“产品质量=100%的工作质量+精湛的技术”,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市场,而市场就在产品质量中,就在工作质量中。就在生产现场中。
三、与市场接轨,锻造汉烟新品牌
1、今天的质量,明天的市场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任何产品都要经受市场的无情考验,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只有产品质量始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才能创造经济效益。
精红龙是我们力创的主导品牌之一,自97年底投产面市后,被省烟草专卖局确定为两大名牌产品之一。为稳定和提高精红龙的质量,我们成立了精红龙质量攻关小组,从辅料质量、工艺控制、过程控制等方面着手,进行了连续攻关,较好地解决了烟支爆花、小盒开口等质量问题,精红龙质量检验得分稳步提高。99年至2000年,精红龙的年产量由2546箱增长到35133箱,三年间增长了12.8倍,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成为集团的主要盈利产品,在消费者心中逐步树立了品牌的良好形象,成为有代表性的汉货精品。
黄鹤楼是我们的高档品牌。产品在98年底刚 推出时,由于其定位较高,相应的市场容量较小,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同必定要面对更激烈的竞争。为此,我们提出要以产品质量创名牌形象,以产品质量占领卷烟市场。对产品配方——原辅料供应——工艺控制——产品检验——市场销售等环节实行了严格控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出厂的产品都是优质产品。经过不懈地努力,“黄鹤楼”已成为省内家喻户晓的名牌,年产量已由初创时的393箱增长到现在的21803箱,增幅达54.5倍,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