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进一步研究河北省奶制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对策,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等专家选择了10个较大规模的居民点和农村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专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部分消费者对乳品质量存在着消费误区,认为超高温灭菌奶比巴士杀菌奶质量更高,有26.4%的消费者认为直接饮用原奶更卫生。因此,城乡结合部的小区和农村居民直接购买鲜奶,使生鲜乳直接流入了市场。第二,与“三鹿事件”发生时的宣传相比,正面宣传不到位,远没有消除“三鹿事件”的负面效应,部分消费者至今尚未恢复饮用乳品或者消费量下降。第三,城市消费者愿意为优质安全的乳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专家分析认为,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奶制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奶畜养殖方面
牛舍环境条件差造成病畜多,导致牛奶中药物残留问题是影响原奶质量安全的一大隐患。饲料中加入低质蛋白饲料、人工色素和添加剂等现象仍有发生。因缺乏奶牛系谱档案,普遍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奶牛养殖小区的设计不同程度地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标准化生产推行不到位。养殖小区的服务不到位问题比较突出。
生鲜乳收购方面
生鲜乳残留物质问题。调研发现,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较高,养殖场一般都主动废弃患病牛奶,除非在牛奶中直接添加抗生素以控制细菌数量,畜牧专家也难以解释“有抗奶”的原因。
挤奶及检测问题。大多数挤奶厅非常重视卫生管理,但存在排水设施不完善,对挤奶设施、运奶储奶设施的清洗消毒工作不足等问题。
运输储存方面
小规模养殖场缺乏完善的冷却设备。大部分奶站的储奶罐能做到一天一开,但是存在将前后两天的奶存放在一个储奶罐的现象。
据此,专家提出以下建议控制奶制品质量安全:
发展饲用玉米种植,从源头控制奶制品质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49%,出口量大约只有总产量的1%^,人均年占有量420多千克。这组数据告诉我们,我国蔬菜生产供过于求了。因此,在养牛大县种植饲用玉米是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是将牛奶业产业链条向产前延伸的的途径之一。在保定地区,全株青贮玉米制作技术得到了养殖小区的认可。建议在奶牛养殖相对集中的区域,优先发展饲用玉米。同时因地制宜推广微贮、氨化和秸秆压块等秸秆加工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
关注奶牛健康,从源头保证“低抗奶”。正确认识原奶中残留抗生素的问题。国际上对药物残留问题的普遍做法是未超过最高残留限量的即安全合格。应正视我国有抗奶的现实,提倡“低抗奶”更符合省情和国际惯例。现在,各种媒体宣传的“有抗奶”概念已经造成了消费者思想上的混乱,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抵抗饮用牛奶的情绪,这一现象应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建立奶牛信息数据库(系谱大全),为优质奶牛的繁育提供科学依据;奶牛饲养管理科学化,保障奶牛的身体健康,延长奶牛的利用寿命。
建立奶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奶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包括奶牛养殖小区台账制度、奶站购销台账制度、储藏运输台账制度、生鲜奶检验记录、奶制品加工记录和奶制品包装标志制度。以上各环节的半成品都要留有样品。全球统一标志系统对牛奶供应链各环节的管理进行标志,便于准确地查出问题出现的环节和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