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眼中的“水货”一般是指不正宗的商品。也许是因为见多不怪的缘故吧,“水货”二字在国人嘴里使用的频率很高。有人做过统计调查:95%的消费者在购物时都曾买过“水货”。由此可见,“水货”在市场上的分量,特别是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水货”食品与正经的名优产品混放在一起,极具欺诈性。因而致使食物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
那么,“水货”食品为何有其市场呢?
一、客观上存在“水货”食品的消费群体。有消费者就有市场,“水货”食品也不例外。也许有人会问:“有谁专门花钱买水货”?问题就出在有不少的消费者(譬如广大的小学生)根本缺乏辨别“水货”食品的意识和能力,他们花上三五角钱买一包花花绿绿的食品,觉得既漂亮又实惠。况且很多的“水货”食品不过是适当地降低了营养成分,即使吃了十天半月也不会有事。长此以往,家长也认同了。难怪“水货”食品的市场越做越大。
二、媒体的错误诱导。时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有关食品的广告五花八门,句句都说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尽管有一些言过其实,但消费者看了仍然感到耳目一新,跃跃欲试。在媒体的一片叫好声中,广大的消费者纷纷购买。由于广告商只要给钱就广而告之,“水货” 食品的粉墨登场就见怪不怪了。毫无疑问,虚假广告对“水货”食品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市场管理的不力。应该说经营食品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因为从食品的加工生产到包装储存,直到参与市场流通,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食品的质量。然而事实上,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食品的经营者只要按规定向有关部门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开张营业了。专门生产“水货”食品的地下加工厂更是屡见不鲜。因此,“水货”食品横行天下与市场管理的不力也有一定关系。
正是由于消费者的麻木,媒体的炒作和市场管理的漏洞,使得“水货”食品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我们决不能对“水货”食品放任自流,毕竟民以食为天。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并肩作战,只有这样,“水货”食品的市场才会逐步萎缩,直至最终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