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松潘有座松州城,结实得像枚石头蛋子,因而被史家称为“一座离奇的古城”。在这座唐朝古城的几乎每块城墙砖上,都标凿有类似的编号和造砖人姓氏,如“上窑蓝氏贰贰伍”。筑城所用黏合剂更奇,是以桐油、糯米、石灰混合熬制而成。这种特殊的黏合剂历经千年而不腐,时间越长,越显牢固。在强力的黏合作用下,众多的城砖已被“浇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试想,水泥发明之前,在本地不出产糯米的情况下,古松州人采用人背马驮,从数百公里以外运进数十吨糯米,专门用于制作城砖黏合剂,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实在令人感佩。
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发现了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的窑砖,窑砖上刻有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长沙府礼陵县提调官典史陈福,洪武七年八月。”很清楚,假如窑砖出了质量问题,根据这个刻名,立即能查到直接责任者。因而学者称:“豆腐渣”工程的危害,明朝人就有深刻认识。所以,我们至今还可以观赏到大量明朝的建筑和瓷器。啧啧赞誉之际,不由地向那个时代的工匠们致以崇高敬礼。
中国自古有石上刻字的传统,不过多以歌功颂德为主,主人亦多为帝王将相;而工匠和监造官在砖上刻名,则是为了工程质量。他们的名字与结结实实的古迹“粘”到一处,实在比某些皇陵石碑更有意义。眼下,我们的企业家正忙着跨海购并,施展宏图。他们不惧在闪光灯前频频露面,不怕把上等牛皮吹个窟窿,甚至不怕和消费者撕扯着上公堂,可偏偏不敢在产品署上自己的大号。你又不是小作坊,更不是假冒伪劣,而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制造商。为什么就不能有这个勇气?现代科技发展到今天,根据质量溯源制度,甚至连一枚鸡蛋也能找到它的“妈妈”,一台机器是否更应该拥有“名字”?众所周知,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生产是近年来施行的企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老祖宗在“产品”上留名的做法,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假如从流水线工人到质量检验员,每道工序都能负责任地刻下自己的名字,万一生产了次品,就能根据产品上的名字层层问责。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继续掉以轻心?在以质取胜、精品赢心的今天,企业不妨效仿祖先,在产品从生产到投放市场的过程中,每一关都能做到严格管理,让每一位生产者都能负责任地在产品上“刻”名。譬如造汽车的,就可以在发动机上打上出厂时间和制造者的名字。
每块松州古城的墙砖,都像一本沉重“教材”。告诉今人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荣誉。当下,各地政府正推波助澜地开展认祖宗、拜先人的“运动”,甚至几座城市为争夺一位古人的出生地而大打口水仗。其实,参与者和旁观者心里都清楚,这不过是商业炒作。与其为虚名忙个不休,何如把松州城砖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本地企业中推出几个敢于在产品上留名的制造商!当然,如今的产品世界过于丰富,不太可能在每台洗衣机、每瓶酒、每块点心都打上工人的名字,然而总该在每幢建筑物上镌刻相关单位负责人的名字吧?作为制造商,如果不具备下面这种胆识,你尽可以洗手不干——要么名垂青史,让后人惦记你的好;要么遭人唾骂,做个“反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