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些知名乳业专家日前在呼和浩特考察乳业发展时表示,与井喷式的全国性奶业投资热相比,全国性的奶类消费终端市场并未热起来,而推行国际标准有助于我国乳业走出这种低水平过剩困境。 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介绍,对标准问题制约奶业发展的严重性,业内人士远未取得共识。当越来越多的境内外投资机构投资中国奶业,并在未来三五年内形成现实生产能力,对国内终端市场将形成巨大压力。我国目前的乳业发展不是没有标准,而是缺乏高标准,更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我国乳业如果在标准问题上任其自然,迅速扩大的供应与停滞不前的需求这两种高度不平衡趋势的冲突终将爆发,受损的将是整个中国的奶业。 李胜利等专家认为,在现行标准不规范的情况下,国内乳业还能够实现超常规发展,主要依靠一些大型乳品龙头企业一直在努力建设奶源基地,努力提高原奶和成品的质量。当务之急,我国可以考虑从四个方面加快建立有效的标准化制度,来保护规范企业的积极性。 第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体系。我国现行乳业标准体系已经包括了奶牛的品种和饲养、原料奶到乳制品的质量标准、加工品、流通规程的标准、产品实体与包装、标签,本原进程与信息反映等内容。但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绿色食品标准、有机食品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标准,都各不相同,容易造成信息混乱。所以建议国内乳业按无公害标准建立强制性标准、按出口标准建立推荐性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奶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检测标准及相应技术体系,形成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乳品加工企业。 第二,大幅度提高认证企业和认证产品比例,在所有的牛奶加工企业中,特别是大中型牛奶加工企业,推行GMP、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快牛奶产品的认证,开展生产企业的内审员的培训,扩大认证产品的覆盖面。 第三,乳品企业全部建立品质控制中心,在黑龙江、内蒙、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上海等牛奶优势区建立和完善牛奶监测中心,并于2007年推广到全国各省区,建立31个牛奶监测中心。由部级乳品质检中心建立质量监控制度,包括采样方法及频次、样品贮存、分析频次、质量分析和安全分析、信息反馈及传递等,再推广到全国各牛奶生产加工企业及饲养场。 第四,由政府提供公共财政,中央级公共机构负责标准化和质量检验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