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然而,由于国家标准和检测机制的缺失,多数消费者只能凭借模糊的经验来选择食物,往往出现一叶障目甚至指鹿为马的现象。为此,专家认为,无论从消费角度还是从行业角度出发,都亟须国家出台相关标准和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博士生导师蒋卓勤教授指出,由于对反式脂肪酸认识的不全面和反式脂肪酸食品含量的不透明,多数消费者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国内外医学界研究表明,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将会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大。相对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副作用”更大。从本质上讲,反式脂肪酸是营养问题而非安全问题,与国内外都严禁使用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等有害添加剂不同,欧美发达国家多数主张控制反式脂肪酸的每日摄入量,立法也非禁止反式脂肪酸,而是限制或标明反式脂肪酸的单位含量。从国外立法情况和医学研究结果来看,在合理的总脂肪摄入量(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成人每日脂肪摄入量应在45-110克之间)基础上,反式脂肪酸占比不高于5%是基本安全的。
然而,由于国内并未立法要求食品必须注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消费者往往会根据经验,从品类上规避反式脂肪酸,譬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夹心饼干、奶油蛋糕等。事实上,这样规避对消费者的意义并不大。数据显示,市面上约有40%的食物含有反式脂肪酸,很多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的食品没有得到消费者关注,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反式脂肪酸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在消费者较为关注的领域中,也有不少食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符合国际摄入标准,但却被一棍子打死一船人。
蒋教授认为,在不透明的环境下选择食品,对消费者的帮助不大,而对某些食品细分行业的打击却相当沉重。只有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尽早决策,和国际标准接轨,才能使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并保护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免受误伤,从而促进整个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从国际食品工业发展看,植脂奶油等食品在控制反式脂肪酸含量方面的工艺上已经相对成熟。企业界应该顺应国际食品安全发展趋势,也将陆续提供国内市场天然、健康和安全的油脂产品和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