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城市化与健康”。在近日广东江门开展的主题活动上,江门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表示,江门已经全面铺开地沟油的“围捕”工作,但由于在技术上很难鉴定地沟油,迄今尚未在餐饮店发现地沟油。(据《南方都市报》)
老实说,地沟油尽管早已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是真要打击治理,却也并非易事。事实上,正如射击要想击中目标,知道目标在哪里,当然是个最起码的瞄准前提。以地沟油为例,尽管人们咬牙切齿,但是,一来这地沟油几个字显然不会明明白白写在人家的油桶上,二来人家地沟油的外表模样也同样黄澄澄的,十分可爱,一旦混在食用油中,你又安能辨我“地沟”出身?可见,地沟油在暗处,咱在明处,既然连识别都成问题,治理还真是更加无从谈起。
不过,假如对于地沟油问题的治理因此便受阻于技术问题,甚至没有发现地沟油,乃是因为在技术上难以鉴定,恐怕也不太说得过去。的确,鉴定技术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对地沟油的治理,但是,既然地沟油的提炼原料与方式完全不符合食用油的标准,即便肉眼无法识别,总不该逃过检验检测机构的法眼才是。否则的话,假如地沟油与食用油在技术上都无法区分,无从识别的话,岂不是食用油本身的质量标准也将无从检测?真要如此的话,缺乏检测手段的食用油市场,问题恐怕决不止是地沟油这么简单。
不仅如此,即便技术上的确有难度,或者说检测的成本太高,管理者难以承担,但是,技术上的问题,其实还不能成为地沟油成不治之症的理由。地沟油产业的存在与发展,其实有着它的内生性逻辑。不难设想,假如泔水这个地沟油的源头能够被卡住,哪怕是泔水的流向能被查清,地沟油作坊不再藏身幕后,任何使用地沟油的餐饮企业所受的处罚不再是轻描淡写,无关痛痒,而是一票否决的话,地沟油的治理其实本无需太多的技术含量。
一言以蔽之,治理地沟油不该是个“技术”问题,反映出的真实是监管者的诚意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