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中国质量报》发表《禁用两年多 依然卖得火——北京丰台区吴家村“防水产品一条街”暗访记》。所揭内幕,令人触目惊心。杜甫曾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令人欣慰的是,在神州大地上,他的理想初步得以实现。“水泥森林”成片涌现,无数家庭喜迁新居。令人担忧的是,众多业主至今难挡一个字的侵扰——“漏”。就是这个字,令前贤心烦意乱,令今人谈之色变;就是这个字,当消费者看房选择顶层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听到“小心雨天”的忠告;就是这个字,让某大学一位教授从不敢出差。因为他的新房子卫生间经常漏水,不知道哪天让楼下邻居再遭水患;正是这个字,引发的质量纠纷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社区安定。大大小小的“漏水门”事件,致使许多原本欢欣的业主有了另一个名称——受害者。那么,谁是罪魁祸首?随着黑幕揭开,人们的目光集中在假冒伪劣的防水产品上。
防水产品居然成了“滴漏”元凶?这可不是笑话。人们看到的事实为:受利益驱动,防水材料市场在近两年原材料涨幅加大的情况下,成品价位不升反降,产品销售价格竟然在生产成本之下,国家和行业强制性产品标准和政策法规在这些商家眼里形同虚设。正是由于防水产品造价低廉,导致市场上无序恶性竞争,冒出许多山寨产品以及假货。许多建材门店,挂着羊头卖狗肉,摆着正品装门面,实际上却在兜售歪货。比起正品来,质劣价廉的产品卖得更火。为什么?因为假货更受某些“顾客”的热捧。据权威建筑防水专家介绍,在国外,一般建筑工程中防水工程造价占总工程造价的8%至10%。而国内对建筑防水的调查表明,其造价占工程总价的比例仅为0.8%至1.5%,有的甚至连0.5%不到。许多家装公司为吸引客源,一再压低工程报价。而不少业主贪图报价低廉,也喜欢选择报价更低的公司。这势必导致家装公司偷工减料,使用低廉的山寨、假冒防水材料,最终受害的还是业主。试想,由贪心、占便宜、违背科学原理构成的“防水层”,不漏才怪。
防水市场混乱多年,屡加治理不见功效。有识之士指出,建筑治“漏”形势严峻,只有依靠政府牵头,理顺市场监管机制,消除市场监管的盲区,像整治毒奶粉一样,有目标、有程序、有力度地进行监管,方可有效地规范建材市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各种假冒伪劣防水材料产品的行为。可启动高频次的质检抽查机制,并做出硬性规定,凡被检查不合格的防水材料,检测费用由该企业自行承担,合格的则由发起检测单位承担,严刑峻法,对于游离于政策法规以外的企业坚决予以清退出市场。还应成立厂家联合组织,主题就是企业自我约束,讲诚信,讲质量,团结一致对抗造假者,让这此商家如过街的老鼠,无处藏身。许多读者注意到,本报记者在暗访报告的结尾强调:“由于防水层一般是“隐蔽”工程,即使是通过一般的闭水实验也很难鉴别整体质量和耐久年限。对此专家表示担忧:2010年,全国建筑防水材料合计用量将达到101100万平方米,单就北京来说,仅仅是计划竣工和将新开工建设各类住房就达16.8万套,这些工程用到的防水卷材以亿元为单位计量,如果任由这样的“水货”市场发展下去,其后果不堪设想。”各位,不堪设想也要设想——作为中国人,没人不知道“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古训,可我们不想看到“巍巍楼厦,坍于一漏”的悲剧!
可别小瞧“漏”这个字,它属于细节中的细节。由于防水材料大量运用于工程建设和民用设施建设中,主要用于地基下层来防止地下水上渗。如果防水材料“病”了,会给整个建筑物埋下重大隐患,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还有,“漏”的不只是房子,还有生产和施工企业的良知、监管机构的公信力以及整个房地产业,甚至国民经济也会被它整得很惨。故此,为了让诗圣地下安心,让广大业主露出欢颜,敦请治“漏”工程迅速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