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障碍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发表评论,对中国的科学及科技产业的一些现像发表了看法,摘要如下:

一些西方观察人士目睹中国在基础制造业方面的崛起,他们忙不迭宣称,中国定将成为全球科学和科技创新领域的领袖。

此类预言总是基于目前常见的统计数据和趋势:中国的大学培养了数百万计的毕业生,该国研发支出增长迅猛,专利申请及科学论文数量日益上升。

但是,统计数据只能说明部分问题,有时候还会造成误导。就以毕业生为例,中国每年培养出的毕业生数量比美国多出2.5倍。但以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衡量,仅能刚刚赶上美国的半数。同时,从事研发工作的工程师中只占美国的八分之一。

很多年内,在建立基本的基础设施、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完善教育等方面,可能会占用很多中国最优秀人才。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阿尔努·德·梅耶尔指出,相对于其巨大的发展需求而言,中国的技术人才不是过剩,而是紧缺。他近日发表了一篇有关亚洲创新的研究文章。

中国毕业生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许多工程师接受了理论性很强的培训,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比较有限。咨询服务公司麦肯锡(McKinsey)指出,只有10%的工程师足够优秀,可以胜任跨国外资企业工作。外资企业是许多最优秀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同样,单纯看科学出版物的数量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要紧的是它们的价值,而衡量这种价值最好的方法就是:其他地方研究人员引用它们的频率。以此衡量,中国仍然进展缓慢。专利增长可能仅仅反映出近来知识产权能够得到保护(这种情况仍不稳定)。无论如何,专利申请活动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创新状况:在日本和韩国,政府研究中心持有的专利中,60%都未得到利用。

中国还面临结构障碍。硅谷仍然是全球最佳创新典范,其最大优势在于能有效传播知识,同时实现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紧密互动。但是在中国,政策重点放在集中的、国家指导下的科技项目上,这些项目集中在精英机构中国科学院(Academy of Sciences)完成。

中国政府把资源投向它认为重要、有助于赢得声望的项目和技术。如果这种“一步登天”式的策略达到预期目标,可能会帮助中国赶超他国。不过,在变化飞速的消费者市场,这种策略能否使其占据领先地位,却令人怀疑。在创新方面,“猎枪”往往比“步枪”更为奏效。

同时,由于惧怕对(他国)技术产生依赖,中国政府推进“国内一流”的目标,特别是通过实施自主开发的技术标准。美国俄勒冈州大学(Oregon University)的理查德·萨特迈耶(Richard Suttmeier) 是中国科技政策研究领域的一位权威人士,他表示,这种政策与市场潮流的变化相悖。目前(国际)市场的趋势是,由市场竞争产生全球标准。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尚未证明它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能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产品。国家研究中心和行业间联系通常比较薄弱。一些中国公司对政府的国家标准不屑一顾,很多企业更偏爱国外技术,而不是国内开发的技术。

此外,中国市场是全球竞争最为残酷的市场之一。中国企业需要直接面对的是具有全球顶级管理水平和超强实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它们在把核心技术留在本国的同时,还通过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来争夺最优秀人才。麦肯锡估计,在今后几年中,外国雇主将把中国70%的顶尖毕业生揽于麾下。

由于在国内面临重重压力,联想和TCL等国家控股的科技公司都力图向海外拓展以求生存,通常是通过收购的手段。然而,它们显然并未获得完胜,也尚须证明:除了低成本制造业以外,自己有能力在其他方面展开竞争。

与此同时,中国的创业家们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初创企业所需的风险资本少之又少,萧条的股市又使得发行股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很多“战略”行业,比如电信,被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所控制。

在其他任何国家,这些挑战都是不可逾越的。但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增长率、活力以及信心,该国有可能克服这些困难。然而,成功不是注定的。事实上,中国的创新努力是一种巨大尝试。我们只不过无法得知它的结果将会如何。而任何对此持有异议的人都应受到质疑。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1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