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工程建设标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工程建设标准由于其特性及所具有的法律属性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影响,同时通过对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竞争力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工程建设标准的作用方式、途径

  工程建设标准的作用方式。按照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标准属性分为规范性约束影响方式和绩效性引导影响方式。强制性标准具有法律约束属性,通过规范性约束方式影响微观主体,具有法律性质的强制性标准对相关主体的影响是强制性规范的,市场各微观主体必须采用,其特点是“强制执行,必须采用”。推荐性标准,不同于强制性标准,通过绩效性引导方式影响微观主体,从某种程度上推荐性标准代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市场对微观主体的内在要求,在我国经过与强制性标准相同的管理程序,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实施,微观主体迫于市场的竞争压力和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主动采用推荐性标准,其特点是“遵循市场需求,政府发布,自愿采用”。

  工程建设标准的作用途径。工程建设标准在编制、实施、监督及反馈全过程中,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在实施环节实现的。微观市场主体在建设项目上实施工程建设标准,通过“传导机制”发生作用,在工程建设以及建筑物建成使用过程中得以体现。传导是互动的,标准传导者把标准信息从标准制定者传给标准执行主体,反之,标准执行主体通过政策传导者,将标准需求信息传给标准制定者。标准制定者依据科学技术成果,在相应政策法规指导下,制定出符合产业政策、科学技术发展、管理规定和市场运行规律的标准,通过制定者、社会中介组织实现对微观主体的作用,并最终形成反馈。传导是标准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建设标准系统运作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必要途径。

  二、工程建设标准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影响

  工程建设标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来实现的,这些影响作用分布于从筹划立项开始到项目竣工投产、运营直至拆除或改变功能整个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各环节。

  在立项审批阶段,工程建设标准作为工程建设的技术依据,能够有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保障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佳,同时对总额投资水平具有约束性作用。

  在设计阶段,有效维护和保障了公共利益,推动了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提高了这些企业的工作效率。如设计单位在使用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完成相关施工图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使用该规范有利于促进混凝土行业(隶属于非金属行业)和建筑用金属制品(隶属于金属制品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提高了该设计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在施工阶段,不仅推动了建筑业的技术进步,还拉动了相关产业(水泥、钢材等)技术进步,并且是保障建筑物质量,提高投资使用效率的关键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看,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完成的产值计入建筑业;而交付使用的已完工程形成固定资产,则计入各行业的固定资产。因此,工程建设标准服务于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那么在测算工程建设标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业,还要考虑其他行业、其他部门的工程建设项目。

  在运营维护阶段,维护、鉴定、修缮、加固、拆除等都要执行工程建设标准,才能保证建筑物、构筑物功能、性能能够满足正常运营的要求。工程建设为国民经济提供基本物质基础,工程项目建成后交付建设单位使用,建设单位分属全社会不同行业,因此运营维护阶段的工作涉及行业非常广泛,也就是说,工程建设标准的实施效果的受益人分布在全社会的不同行业,具有极强的分散性,这也是工程建设标准的实施效果具有隐蔽性而难以统计或量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运营维护阶段,各类市场主体按照标准进行运营维护,保证了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延长了建筑物使用寿命、维护了公众利益。

  工程的不可逆性,决定了标准的影响向后不向前,即前一阶段所使用的标准对后面所有阶段都会产生影响,但后一阶段所使用的标准对前面各阶段不产生影响。如果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工程建设标准,那么在运营维护阶段所发生的维护维修成本可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如果不采用或不执行工程建设标准,那么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就会增加,也无法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如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并在立项审批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会增加建造成本,但在运营维护阶段可获得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具体体现在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热等方面,实现寿命周期运营成本的降低。

  三、工程建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

  1.保障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的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有固定资产的规模,高投资必然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后将会增加固定资产存量,从而增加社会的供给能力,为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建立物质基础。近些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政府实施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以减缓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其中保障性住房以及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占有较大的比重,使得确保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佳成为关键问题。包括工程建设标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等在内的综合标准,作为工程建设的技术依据、工程项目建设规模控制的依据以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依据对于保障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能够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二是为投资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三是作为投资监管的技术依据,强化对投资管理。

  2.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但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经济快速增长与能源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巨大的建筑能耗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能源消耗结构来看,占全国总能耗的27.45%,若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建筑行业总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44.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将还有上升的趋势。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正处于房屋建筑的高峰时期,年城乡建筑竣工面积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工程建设标准作为工程建设活动的技术行为准则与依据,为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手段,一是在工程建设标准中综合当前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设定建筑节能目标,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二是在工程建设标准中规定了降低建筑能耗的技术方法,包括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暖通空调的节能措施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措施等,为建筑节能提供保障。因此,工程建设标准特别是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工程建设标准作为工程建设的技术依据,覆盖了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维护等工程建设活动的各个环节,涉及了房屋建筑、市政设施等各类建设工程,对于推进城镇一体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保障城乡规划的科学合理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三是规范污水、垃圾的管理,进一步改善环境,促进村镇的发展。

  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工程建设标准作为工程建设的技术依据,是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依据之一,能够与产业政策有效结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包括钢铁、建材等,利用工程建设标准能够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另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技术、质量、环境、安全、能耗等方面工程建设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强化符合标准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限制和淘汰不执行标准、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企业。

  5.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时代的技术标准多是后补型的。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技术标准是前导型的。标准、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三者之间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形成三位一体化的复杂系统。这种三位一体化关系表明:首先在研发立项时就应该充分论证形成标准或对现有的标准进行修订的可能性,并确定技术路线,提出技术标准初步的指标体系,形成技术标准框架,用以指导研发工作,在研发过程中对相关的技术标准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在形成研发成果的同时,形成初级阶段的技术标准;然后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对初级阶段的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形成能够指导整个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最后反过来再用产业技术标准指导成果产业化。工程建设标准作为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6.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工程建设标准的实施,影响着企业行为和工作方式,一方面,相关企业要在有效实施工程建设标准的情况下,使自身的运转达到高效率,以降低成本,适应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当企业各项管理措施在不适于工程建设标准有效实施时,包括员工培训、技术管理、生产管理、材料管理等,将会影响到企业能否高效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这时,企业自身将会从适应工程建设的要求出发作出调整,使自身行为和工作方式达到高效、规范。从而使企业依据生产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对企业进行的管理,企业逐步做到管理机制的高效化,管理工作的计划化、程序化,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符合生产活动规律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动力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科学管理制度。管理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增强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即提高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也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打下基础。

作者:李大伟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5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