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离双赢为时过早 纺织品博弈不可小进则安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11月6日,就在中美第七轮纺织品谈判结束后的第四天,中美两国已就中国纺织品进口达成了一项临时性协议。两国贸易官员有望在下周签署协议,而正式公告则可能在布什访问中国期间推出,这项临时性协议的有效期是2006年初至2008年末,将对美国进口的30类中国纺织品设立10%到17%的年度进口增幅限定。

  如此突破性的进展显然是中美纺织品博弈迈向双赢的重要一步,但现在庆祝还为时过早。首先,在协定正式签订、公告正式推出之前,再可靠的消息来源也具有不容小视的潜在不确定性。其次,就算协定变成白纸黑字,这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从大局出发、顾及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因为有七类中国输美纺织品的设限期将在今年12月31日到期,如果年底之前中美谈判持续陷入僵局,那么美国将在明年年初面临是否单方面设限的两难抉择,而且在11月19日和20日布什访问中国之前在纺织品谈判中达成共识也将给中美高层对话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而言,这种通过政府谈判谋求短期贸易折中的方式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策略,长期看,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并没能得到有效抑制。因此,纺织品博弈不可“小进则安”,追根溯源,中国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高外贸企业的主动性,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

  具体来看,作为微观主体的贸易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生产的国际化,通过多元化发展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通过创立自主品牌、在国外投资办厂的方式,中国外贸企业完全可以将制造车间从中国搬到其他国家,减轻“中国制造”堆积过多造成的贸易压力。这种“以迂为直”的走出去战略,不仅可以减少贸易壁垒的杀伤力,还能缓解简单式耗能生产给中国带来的生态问题,并使中国企业在利润的国际分配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上游位置。

  作为宏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在信息高速流动的E时代,应借助国际化同业交流和同业谈判的方式,在贸易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有益补充和替代方式。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在国际市场同业间利益分配争执中产生的,这种来源于具体行业的贸易摩擦,通过政府谈判来寻求解决不仅会增加政府的工作负担,还可能产生“小而化大”的潜在效应,并会对协议细节的有效达成带来困难。此时,在信息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会组织加强国际交流、协作和对话,在互信互谅的基础上谋求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双赢性、趋同性,将更有助于贸易润滑度的增强。

作者:程实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0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