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普通患者近日看病的经历,相信大家对此都不会陌生:早上乘一小时车到医院排队挂号——上3楼找医生看病——医生让先做个化验检查——排队交费——排队做检查,等待结果——带着化验单再上3楼找医生——医生开药方——下到1楼交钱取药——再上3楼找医生,医生教他服药的注意事项——最后走出医院。当这场耗时两个小时看病过程结束时,疲惫不堪的患者发出感慨:幸亏我得的是小病!幸亏我是个年轻人!
前不久,北京医疗管理部门组织一批医院院长体验看病,结果把他们累个半死。一位院长感慨道:“原以为自己在医院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对医院的流程、业务等都很熟悉。这回当了一天患者,看病不托关系,没找熟人,才体会到患者看病有多难!”
今年1月1日起,在北京、辽宁、上海等12个省市的50家医院,一套固定的诊疗流程开始为病人服务。这套流程涉及了112种常见病症,如中耳炎、脑血栓、癫痫等,它对某一个具体疾病从检查到治疗、再到住院天数等各步诊疗都作了明确规定。相关病人无论到哪一家医院就诊,只要依据这份“标准流程图”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被要求多做了不必要的诊疗,或是漏做了什么项目。这种依照“标准流程图”的诊疗方式被称为“临床路径管理”。据了解,目前在很多医院,病人就诊时,医生往往是按照《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作为诊断依据。在这些规范中,很少涉及诊疗时间,比如在第几天病人应该接受哪些检查等。如此一来,各个医院的自身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诊疗。病人在不同的医院看病,接受的检查项目不同,治疗时间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不仅如此,“临床路径”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缩短病人住院的时间,提高周转率和工作效率,患者看病的费用也可以得到控制。根据“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不超过12天,术前准备时间不得超过3天。手术后,如果患者恢复良好、没有并发症,则住院治疗的时间不得超过10天。在这期间,如何用药、如何换药、需要复查哪些项目……也一并在“临床路径”之列。可以想像,若是真能按这份“看病指南”就医,病人该何等的幸福啊。
却原来,这张“图”是一份“旧地图”——专家介绍,所谓“临床路径”其实就是一套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上个世纪80年代就在欧美等国家兴起。它采用简洁、明了的计划方式,将常见的诊疗与护理工作标准化,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医疗成本。在这种管理模式比较成熟的美国,将近60%的医院在不同程度地使用临床路径。
卫生部某高官曾表示:医院信息化建设也是改善医患关系、优化医疗环境,有效缓解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惠及百姓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他的话非常正确。除了让医护人员熟谙这份“地图”,最好也能用简朴的语言向患者指明“捷径”,让医患双方处于信息对等的地位,以利于双方沟通,也是百姓的一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