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于媒体上读到两条新闻,犹如泼向名牌产品的“凉水”。其一,某高校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孩,看到同寝室女生都在使用名牌化妆品,于是省吃俭用,攒钱也买了一套。不料使用后产生副作用,满脸起了小包包。于是专家出面,谆谆教导这位女孩: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名牌也可能会造成伤害云云。另一股“寒流”来自海外。本来,像耐克、皮尔·卡丹、花花公子等一些名牌,曾一度成为新加坡学生除学习之外的奋斗目标。但从数年前起,新加坡的10多所中学联合起来,在媒体的帮助下发出呼吁,禁止所有中学生穿戴名牌进入校园,这个呼吁立刻得到该国家长响应。
两盆“凉水”浇头,给名牌生产者和使用者带来思考。我以为,首先,名牌产品不应承担责任。要知道,任何产品都具有副作用或另外一面。对厨师而言,菜刀是得力工具;可到了犯罪分子手中就变成凶器;一件高档西服,既可衬托出企业家的风采,也能成为高级骗子身上的“道具”。这就是说,名牌产品本身无错,错的是那些不够成熟、或在不合时宜的场合和时间使用(消费)它的消费者。其次,名牌分为两种档次。一种是价格高昂的奢侈品。就像最近媒体讨论的奢风东渐的趋势,它与国情相悖,可能会“毒化”我们的消费空气。目前到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人心目中的名牌应该是后一种——即代表着产品质量的名牌,它与广大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国内外市场拥有盛名,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具体分析,第一件事应与名牌产品无关。因为人的皮肤分为各种类型,这位女孩有可能使用了与自己皮肤不相符合的产品,她的失误只是由于消费知识的欠缺而已。第二件事,新加坡发生的校园抵制名牌的事件,其实国内早有类似现象。我们这里的一些中学生动辄名牌伺候,不仅让家长破财,还败坏了校园风气。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追求奢侈,不惜铤而走险。实话实说,你禁不起诱惑,一意孤行,与名牌又有什么干系?
很明显,在名牌战略发展的路上,不可能是一路“绿灯”,有时也会遇到红灯眨眼。从名牌“遭禁”得到的启发主要有两点:一,名牌必须在保证产品性能安全、质量稳定的前提下,才谈得上是消费者的身份象征。二,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人,最好主动远离那些作为奢侈品的名牌,因为你还不具备消费资格。当人的世界观尚未定型之际,特容易为物质诱惑所左右。有的孩子拥有名牌时,洋洋自得;而失去名牌后,便惶惑如鼠,那就等于陷入了“名牌依赖”的泥潭。自己遭人耻笑不说,还连累名牌陷于不仁不义之地。事实上,名牌市场更欢迎那些成熟的消费者,因为他们不盲从,不迷信,努力建立自己的消费风格,这与名牌战略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相吻合的。当名牌产品居于绝对优势,才能全面提升消费社会的档次,并及时有效地“杀灭”假冒伪劣病毒。
有个简单测试,可以说明一个人名牌消费的素质高下——您追求的是名牌纯金马桶还是名牌洁具?不用我说,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