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府日前出台建设“低碳城市”工作方案,提出将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的基础上,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树立理念、试验示范、创新体制等几个方面,探索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
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
“我在这矿上干了20年,虽然离开这里有点儿舍不得,但是煤矿已经不适合成都将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年届五旬的成都市大邑县老矿工李志全一边念叨着“低碳经济”这个新词,一边和几个工友将矿上最后一批设备搬上货车。
2009年底,随着成都市最后一家煤矿宣告关闭,李志全彻底告别了他熟悉的采煤机,这也意味着成都历史上500万吨的煤炭产量最终降为零产量。“关闭煤矿”仅仅是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诸多措施中的一部分。
今后,成都将大力发展低碳排放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和数字新媒体产业,提升金融业、物流业、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和环保产业。同时,成都将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太阳能、核能、风能、LED等新能源产业设备制造为重点,加大投入,促进集约集群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节能减排——减少碳消耗
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成都将建设“国家能源计量中心(成都)”。该中心总投资5000多万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预计两年建成。“国家能源计量中心(成都)”是全国第四个、西部第一个国家级的能源计量中心。
这一中心建成后,能够为成都发展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提供计量检测平台,并为节能减排提供计量技术保障。强化节能减排,减少碳消耗,是成都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之举。成都将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开展节能监测试点和清洁生产审核,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技术;加强对重点工业用能单位的指导和监督,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为此,成都将组建能源专家队伍,由专家对能耗重点企业能源设备、生产形式进行能源审计分析,判断节能空间,提出采用节能设备的建议,策划节能项目,申请国家节能项目资金补助,形成一条龙的服务机制。成都还将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在此基础上,完善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推进城乡公交与市外公交无缝对接,采用特定区域限制非公共交通车辆等办法优化交通组织,并且推广电动汽车。
树立理念——建设低碳社会
“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这是家住成都市武侯区的市民文静对家电的使用理念。她说:“只要没出大的毛病,很多家电都是凑合着用,即使有问题了,修一修再接着用。”而最近,文静在一家商场看到倡导淘汰超期服役家电的宣传海报后,改变了看法。
调查显示,就全社会总体拥有量而言,家电每年平均消耗占社会用电总量的15%左右,超期服役家电的耗电、耗气量,更比节能产品高出30%至40%。这是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日前在一份题为《警惕家电超期服役》的报告中披露的。
试验示范——带动低碳发展
2009年底,成都市双流县政府与中国建材集团签署协议,双方将投资10亿元在双流县打造一个节能环保的主题公园和一个6万平方米的“零能源”智能住宅示范区,以推广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所谓“零能源”住宅,即应用光伏、光热、热源技术及节能建筑产品和技术以满足住宅生活使用,而且要做到照明、电器、供暖供冷及热水所需要的能源完全自给。
今后,成都将设立低碳示范区(市)县,抓好全市万元GDP能耗最高的青白江区低碳经济区建设,在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同时,示范带动高能耗区域的低碳发展。同时,抓好全市万元GDP能耗较低的成都高新区、温江区低碳经济区建设,打造低碳发展较高水平的示范样板区。
创新体制——促进“低碳城市”建设
成都将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设置专人负责煤、电、油、气等能源消耗统计,完善能源消耗统计、监测体系,促进“低碳城市”建设。成都将加快实施单位GDP能耗、流域污染物排放考核奖惩办法,从机制上鼓励区(市)县降低碳排放。并且,选取责任明确的主要河流断面进行监测,对污染物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等排放指标明显减少的区(市)县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