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关于在河南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意见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各省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

  为全面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豫政 〔2009〕61号)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业标准化工作要点〉的通知》(工信部科〔2009〕211号)精神,积极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豫政〔2007〕28号)提出的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大力促进河南省工业产品质量提升,推动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要求把标准化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以至安全,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标准化工作,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的指导和协调。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加快完善国家标准。省委省政府对河南省的标准化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河南省标准化建设。

  (一)标准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省工业企业越来越直面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而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演变为标准的竞争,制定标准实质上就是制定竞争规则。在WTO的相关规定中,一切有关技术的问题均是以有关标准为核心内容。哪个国家、哪个企业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就能够有效地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领域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使国际标准充分体现自身的工业技术要求和经济利益,才能确保河南省重点工业行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二)标准化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

  标准不但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环境和资源节约的技术依据和尺度,同时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近年来,河南工业产品总体质量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行业发展不均衡、知名品牌较少、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产品太少、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突出问题,对河南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做好标准化工作,不但是促进河南省工业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取得更大的发展,增强我省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是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基础,同时还是有效促进新材料、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战略先导产业的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决条件。

  (三)标准化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重要支撑

  标准化作为技术积累、技术成果扩散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台,是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去年以来我省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好势头。但从深层次来看,这种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能源等要素驱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依靠资源以及廉价劳动力获取成本优势的老路已经难以为继。河南省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只有以自主创新为基本战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依靠掌握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和产品来获取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既是我省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具体要求,又是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创新型河南的重要保障。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推进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省政府关于标准化战略的工作意见,按照工信部“抓规划、抓政策、抓标准”的指导方针,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各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工业标准体系;围绕我省战略支撑产业振兴规划,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突出战略主导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循环经济等新兴领域,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努力提高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标准总体水平,增强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实现河南省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

  (二)目标任务

  1、建立并完善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管理体系;
  2、依据国家有关要求加强河南省重点工业产品达标备案管理,实现河南省重点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100%;
  3、组织制定一批河南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领域发展所急需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4、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5、建立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6、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相关院校以及有关协(学)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依托的标准化研究、制定、实施体系。

  近年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建立和完善适应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在现有基础上,争取在相关优势领域有更多的企业和专家参与到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去,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适时将自主创新技术转化为标准,推进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三)推进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实施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化战略是落实河南省政府“质量兴省”战略的重要措施,是进一步推进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全省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注重部门配合,保证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企业生产和开展进出口贸易的重要依据,无论是河南省重点产业领域还是一般产业,无论是优势产业还是发展相对落后的产业,都要大力开展标准化工作,以标准化工作来促进各行业共同发展。

  ——坚持重点突出的原则。对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新兴产业以及对我省经济发展贡献重大的产业,要作为重点进行扶持,对于在国内外标准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

  ——坚持与国际接轨的原则。要面向国际市场,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有效地应对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挑战,全面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组建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开展相应工作

  由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积极推动在河南省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组建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河南省已有4位同志担任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主席,分别承担电工、耐火材料、谷类与豆类食品、铜金属材料等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为我省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融入或转化为国际标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推动我省研究机构争取承担更多的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为我省进一步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同时要积极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为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累经验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重点行业及新兴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按照河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在食品、钢铁、铝工业、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以及新兴材料等领域建立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同时建立相关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工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用标准化来推动我省工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要按照《企业标准体系(GB/T15496)》、《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0)》、《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0)》等系列国家标准要求,继续大力推动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加快推广认证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

  (三)建立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点产品达标备案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明确的 “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的规定,为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产品达标生产情况,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确保质量安全,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将依据国家有关要求,对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各行业开展产品达标备案管理,鼓励和支持有关优势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和督促其他企业执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经依法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坚决杜绝无标生产、违标生产(违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组织生产)和降标生产(降低于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经依法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备案产品的标准要求覆盖产品的主要功能、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指标,原则上应高于但不限于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和国家有关行政许可法规的要求,内容上应覆盖相关产品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所有条款的要求和推荐性标准主要条款的要求。

  (四)组织制定一批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标准

  针对河南省战略支撑产业、战略先导产业及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组织制定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用标准来规范引导这些产业稳定有序地发展。力争将我省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有条件的上升为国际标准。要以信息化建设、产业升级和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标准体系为重点,积极组织制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地方标准。要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豫政 〔2009〕88号)的要求,重点推进电动汽车标准制定工作,加快完善河南省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建设。

  (五)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步伐,大力提升技术标准水平

  工业行业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企业以及出口外向型企业要力争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在新项目建设、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要把我省的食品、装备制造、有色、纺织服装、化工、汽车、电工电气、原材料等优势产业作为采标工作的重点,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要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实现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全部产品的全面稳定达标,全面提升河南省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培养一支适合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标准化人才培养是标准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标准化人才队伍,能够为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证。在今后三年中每年组织省内标准化培训3—5次,培训人次在2000人次以上。同时组织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有关协(学)会的标准化工作人员走出去,学习经济发达地区标准化工作的先进经验,鼓励更多的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将联合成立省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各省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标准化工作的领导,解决工作经费,充实有标准化工作管理经验的人员,以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指导和督导,真正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

  (二)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项目,优先列入工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等计划,对标准化建设的科研项目,优先给予支持。各省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将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推动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实施。要建立投入机制,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的科研项目,对企业及科研院所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以及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重点项目予以资助。

  (三)注重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能战斗标准化人才队伍是又好又快开展标准化工作的保证。要构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结合,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骨干的培训网络,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各省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围绕我省重点工业领域的需求,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的标准化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逐步建立标准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合理机制,为工业和信息化建设输送更多的高技能实用人才。

  (四)加强与标准化研究机构及有关大中专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以河南省内标准化研究机构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标准化研究机构及大中专院校的交流与沟通,在有关领域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的科研及标准制修订工作,共同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共同研究新兴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等有关问题。

  (五)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工作实效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的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专刊、专栏、专题,普及标准化知识。加强对在标准研制和采标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企业的宣传,以点带面,引导企业走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效益型道路。要积极组织开展以“世界标准日”为起始的“河南省标准化知识普及周”等重大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为全面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引导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O一O年一月六日

作者:佚名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2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