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北宋村菜农王秀英,是在她家承包的西葫芦育苗基地大棚里,这个大棚只有两分地,阳光透过棚顶的塑料照在王秀英黑黝黝的脸上,她眯着眼看着满棚绿油油的西葫芦秧子和黄灿灿的西葫芦花,情不自禁地咧开嘴笑了。“俺这一棚菜今年能挣五六千,4个棚能赚上两万多块,以前只知道闷头种菜,哪敢想这土疙瘩里真种出金蛋蛋来了。”
1992年,国务院做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后,良庄镇政府开始引导农民在瓜菜生产中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种植,那时的王秀英,对镇里的呼吁并不怎么理解,只是抱着随大溜的心态,跟着大家一起干了起来。13年后的今天,眼瞅着当地的西瓜、菠菜、西葫芦、西红柿、马铃薯、黄瓜、甘蓝、菜椒、西瓜等瓜菜还没摘下来就被来自东北三省、京津地区、长江沿线大中城市和港、澳、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争抢着预订一空,王秀英还是说不清什么是农业标准化。但她知道,只要按镇上发的《标准化技术规程》的要求种菜,坐在大棚里就有人按每500克0.7元的价格来收她的西葫芦,这可是以前两口子起早贪黑,辛辛苦苦用板车把菜拉到城里的市场上都卖不出的价格。
对良庄的菜农来说,王秀英的经历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这里,标准化对老百姓而言,不是老挂在镇政府和质量技监局干部嘴边的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创造财富的金手指。
“我们的《标准化技术规程》不是抄书抄来的,而是镇上和质量技监局的干部领着技术员,一家一户走访老菜农,他们说一句,咱们记一句,汇总起来后作为参考和依据,请市质量技监局和农科所的专家起草初稿,然后把菜农代表叫到一起开会,讨论了两天才定下来的”,先做镇长、后做镇党委书记,亲历了良庄蔬菜标准化道路整个进程的陈传帅翻着良庄西瓜、菠菜、西葫芦、西红柿、马铃薯、黄瓜、甘蓝、菜椒等8种瓜菜的《标准化技术规程》对前往良庄调研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笔者说。
陈传帅跟着介绍道:“我们镇上一直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标准化技术必须和传统农业的种植方法结合起来,这样做才能真正使农业标准化从一个概念变成农民可以操作的东西。比如在技术规程里我们规定无公害瓜菜种植一律要使用生物有机肥,但只规定这些是没有用的,老百姓怎么能清楚地知道哪些是生物有机肥、哪些不是。所以针对生物有机肥,我们就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粪尿浇灌和绿肥压青,并且在规程里明确写上什么时候施什么肥有助于瓜菜生长,这样一来,老百姓就知道该怎样做了。”说这些话的时候,陈传帅和笔者一起坐在位于良庄蔬菜批发市场一侧的良庄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大楼三楼的露台上,指点着周围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脸上始终挂着自信的微笑。
望着楼下市场上前来买菜和卖菜的熙熙攘攘的人群,镇长赵兴福接过陈传帅的话头,兴致勃勃地向笔者介绍了良庄镇在农业标准化上走过的道路。“从一开始,镇上就没把农业标准化看成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把农业标准化和公司化、市场化紧密结合起来,尝试走一条‘公司化+市场化+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选择没有错,有了良庄北宋瓜菜批发市场和泰安翼龙食品有限公司等瓜菜加工企业,农民按标准化、无公害要求种的瓜菜销路一直很好,菜卖得好了,收入上去了,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种植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2003年10月,我们镇被确定为国家级瓜菜标准生产示范区。现在,全镇都建立了标准化生产服务和检测体系,把标准化渗透到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以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为突破口,严把蔬菜基地转换期、隔离、水源、农药残留等各道关,蔬菜全部达到了A级绿色食品标准。0.2万公顷土豆顺利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蔬菜认证。前些年,我们还为良庄瓜菜注册了‘泰绿’牌商标。两万农民苦练‘内功’,掌握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了种植户生产和管理档案,标准化完完全全地贯彻到了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