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分工越来越细,国内航空企业自身设备条件、生产能力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航空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潜力大幅增强。但是,在参与国际合作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也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参与国际合作,自主创新是国内航空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双赢”的必由之路。
此前,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2005年中国科协年会上,西安飞机国际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梁超军分析说,世界航空制造业两大巨头波音、空客,集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急剧地向国际市场扩张,占领和瓜分国际市场份额,加快了国际间相互合作的进程。目前,波音、空客纷纷将产品部件转包到国外制造,以换取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订单。在国际合作方面,空客公司的迅速崛起,正是基于成功地走出了多国合作之路。
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要性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迫切性的认识都在不断加深,并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来实现技术进步,提升管理水平,使企业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客观地分析,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我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价格和设备方面,劳动力价格优势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也在逐步减少;设备方面通过这些年持续的设备改造与引进,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已经缩小。这些优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不光具备人力、设备的优势,还应具备产品的技术开发和研制能力,以及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正是由于缺乏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我国航空制造业在国际合作中处于劣势,承揽项目的价格偏低。
其次是自主创新的机制和能力不够。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航空制造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研发能力和转化生产能力的不足。多年来,许多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的研究,出了不少科技成果,但应用转化率较低;重引进、轻消化和改进,使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不快。比如,行业内重复引进,只重视引进先进设备,不重视软件技术等,导致后续应用中不能发挥出应有效能;重个人或小团体,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意识不够。
再有就是经营管理不能适应国际合作的需求。当前,国内航空企业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竞争力水平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被动的市场需求导向运作,主动研究和依照市场规律办事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成熟;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比较差,表现为产品的研制周期过长,应对市场和客户变化的能力不够;企业对技术进步和核心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缺乏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和条件,特别是在管理模式、技术支援与保障、客户服务等“软件”能力方面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