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费者而言,保质期原本是指商品的质量保证期限,但是细心的上海医生却将其“移植”到医疗服务上。近日,一位患者的牙周炎犯了,他来到一家名为仁爱医院的牙科就诊。医生为他精心治疗后,嘱咐他在一年内如果牙周炎再次复发的话,可以免费来该院看病。患者大喜过望,一问,原来该院牙科推出服务新项目——“看病保质期”。
看病也有“保质期”?这事不光听着新鲜,更叫人感到温暖。事实上,消费者对商品(服务)“保质期”的关注程度,远非一般厂商所能想像得到。作为卖家,他们本能地希望以商品卖出作为了断;而作为买家,则愿意继续保持关系,一旦发生质量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尤其是食品、药品等特殊商品,人们更是予以高度重视,丝毫不敢马虎。不用统计,我们也能知道,在所有消费纠纷中,因保质期而引发矛盾的比例不是小数。所以,聪明的厂家总会在这件事上做足文章,把保质期当成产品质量的头等大事看待。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保质期”的重视与否,是厂商对消费者忠诚度测试的“试金石”。因而,有识之士甚至这样说,产品保质期的长短,有时会关系到企业“寿命”的长短。此话可谓深刻之极,敬请企业老总思之。
然而,与“看病保质期”的创意相比,还有一种人为“延长”保质期的做法,让消费者心生厌恶,无法接受。同样在上海,也是近期发生的事,某大卖场熟食科一位厨师向媒体自曝黑幕。他揭露说,在他们那里,变质食品经常改头换面登上熟食柜台。今年儿童节,别的部门拿来20多个已经过期数日的汉堡包让他们处理。当时这些汉堡包开始变质渗水了,主管竟要求厨师们拆掉包装袋,将它们用热油油炸。经此加工后,这批汉堡包重新摆上了柜台。尽管厨师们感到不妥,主管却拍着胸脯说:“出了事由我负责。”现在,这位厨师因不愿继续加工变质食品而被迫离职,但这种令人恶心的勾当,仍然时有发生。毋庸讳言,在许多超市的柜台,员工给过期食品加贴、补印或篡改日期的行为绝非个别现象。和牙科医生的举动相比,虽然在形式上都是“延长”保质期,但其境界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消费市场上,商品保质期就像一面镜子——既可照出高尚,也能照出丑陋。
说到这儿,不能不说出本人内心的担忧。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现象:当一些良心发现的从业者离岗后,他们会主动揭露内部黑幕。那么,人们有理由担心,有德者走了,留下来的人中会不会藏有没廉耻的家伙?他们会不会肆无忌惮地继续“改期”?由于这类勾当一般发生于隐蔽环境,不易被人发现。所以,有关部门应该依靠重金举报制度,鼓励从业者大胆讲话,掌握确凿证据后,像惩处造假分子一样,对热衷于给变质食品、过期药品“延年益寿”的家伙予以严厉惩罚。还有一条,重罚的同时,还应向社会公布有关企业和个人的尊姓大名,比如上面提及的那位“主管”,此人不是大言不惭地说过“由我负责”吗?那好,就将其姓名第一个公诸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