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市以来的30年间,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水务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传统水利到城市水务蓬勃发展的巨大飞跃。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市积极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务、可持续发展水务转变,水务、三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水务现代化建设已具雏形,取得了“水旱无忧、山清水秀”的初步成果,水务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水务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机关效能建设和干部职工绩效考核管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水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年10月底,深圳市水务局成立政府绩效评估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多项举措提升行政管理效能。该局新任党组书记、局长张绮文指出,推行政府绩效评估是建设法制政府、效能政府的急切需要,是政府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施政绩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第一家水务局应时而生
据了解,深圳陆地面积19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1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300万人;年均降雨量1837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5.7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和广东省的1/8,全市7成以上的水源从市外引入,是全国7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境内有大小河流310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5条;中小型水库173座,总库容5.7亿立方米。深圳没有大的河湖水库,河流呈雨源型水系特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台风暴雨频繁,洪旱灾害常常交替出现。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深圳市水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进一步提高水务行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刻不容缓。
深圳市水务局组建于1993年,是全国第一家水务局,主要承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防洪排涝、供排水、水污染治理等13项职能,负责水务企业的行业管理。全市现有东深供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两大境外引水干线,全长219公里;在建10余条供水干支线,水源网络基本覆盖全市;自来水厂58座,供水企业24家;污水处理厂17座,总处理规模 254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2009年,预计全市原水供应量达18.2亿立方米,自来水供应量达15.03亿立方米,制配水规模670万吨/天,万元GDP水耗降到22.3立方米。
近年来,该局围绕城市发展要求和民生需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治水实践,认真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抢抓发展机遇,强化水务社会管理,加快推进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水务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局属事业单位改革,城市供水、水环境治理、防洪排涝、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务标准化管理等重点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全国率先推行水务标准化
为进一步深化管理,提升行政效能,增强水务行业的标准化意识,提高水务行业标准化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提高水务行业管理水平、工程建设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近两年来,深圳市水务局按照《深圳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的要求,积极开展了水务标准化工作,推进水务标准化项目的申报研制以及水务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组织进行相关标准的宣贯,促进水务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标准化是提高水务行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推动水务行业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重要手段。为此,深圳市水务局在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机构设置方面,成立了水务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全局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举办了标准化知识培训,为标准化工作的深入推进培养人才;在标准工作基础方面,近3年来,标准制修订数量达60余个,这些标准的制修订,为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自2008年年初以来开展的20余项标准研制项目,为标准化工作推进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此外,该局还组建了深圳市水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然而,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水务行业的标准数量庞大,同时,涉及专业面也广,不利于全市水务行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另一方面,已有国家标准体系框架的搭建及标准的收录主要体现的是大而全,而且标准体系的地方性、特色性也不够,未能全面反映深圳市水务行业管理的领域和特点,也无法很好地体现深圳市水务行业管理的标准化现状及未来的实际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现有标准体系都仅仅涉及到了技术标准,并没有对管理标准进行系统整理和规划。此外,通过标准化促进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在考虑先进性和前瞻性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划。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尚处于“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阶段,标准制定缺乏系统性、连贯性,无法满足深圳市水务行业管理的实际需要,阻碍了全市水务行业的健康、快速、全面发展。因此,尽快建立深圳市水务行业标准体系,为水务行业的管理深化和规范发展提供标准化指引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为此,深圳市水务局成立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落实经费,积极推进,完善水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力推进标准化项目的研制,加大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快自主创新科研攻关的步伐。目前,包含12个子体系的深圳市水务行业标准体系已发布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水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深圳市水务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水务事业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坚持适度超前谋划水源建设,确保了城市正常供水。
近年来,按照开源与节流并举、水源和制配水工程建设并重的方针,进一步完善水源和供水网络,全面加强节水工作。从2006年秋冬至今,深圳市年平均降雨已连续3年比正常年份偏少20%~30%。面对旱情严重、水情紧急的情况,该局克服重重困难,加强供水科学调度,确保了全市各行业的正常用水。
同时,水源网络进一步完善,东深、东江水源工程网络已覆盖全市90%以上的区域。全市原水年供应能力已达到15.73亿立方米,已初步形成了双线双水源保障体系。自来水制配能力大幅提升,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9%,其中特区内100%。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深圳被水利部列为广东省唯一的创建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
——坚持防治并重,重点突破,水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市、区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水污染治理力度明显加大,治理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水污染治理职能划到水务局之后,该局大力实施“净畅宁”工程和梳理行动,统筹制定河流污染治理规划与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排水管网“正本清源”行动,累计创建排水达标小区2200多个,并组织实施了58项重点治污项目,总投资达138亿元。通过加大治污工程建设和排水管理力度,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防洪排涝保障体系,保证城市防洪安全。
近年来,成功抵御了历次台风暴雨的侵袭,在广东省数次大面积受灾的情况下,深圳市洪涝灾害损失降到了最小。在工程措施方面,全市共建成达标河(海)堤216千米,小(一)型以上水库基本实现了安全达标,初步建成了以水库、河道、堤防、滞洪区等工程为主体的工程保障体系。在非工程措施方面,三防GIS系统、水情卫星遥测系统以及三防应急指挥会商系统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防洪预案日益完善,防汛抢险应急指挥机构协调高效,全市防洪排涝、防风及抢险救灾的决策指挥及应急抢险能力逐年提高。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城市水土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组织协调社会各方参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使昔日大面积的平台裸露地纷纷披上了绿装,2000年深圳市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2008年以来,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500多宗,查处水土流失违法案件200多宗,投入巨资完成裸露山体缺口整治97处,盐田港集团沙盐路九径口边坡、葵涌雷公山、南山区蛇口后山等成为山体缺口整治示范工程。为充分挖掘与保护本地水资源,开展了全市水源保护林建设前期规划工作,实施了15座水库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
——坚持依法治水管水,实现水务行业良性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水的管理必然是依法治水。而依法治水,主要体现在规划、协调、监督、服务上。近年来,通过加强前期基础性工作,强化水务职能转变,完善水务行业监督管理,深圳水务不断推进管水手段的法制化、现代化,使政府职能有的强化,有的弱化,有的转化,以适应、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坚持以科技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水务服务便民高效。
以政务公开、便民服务为宗旨,水务信息化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近年来,先后建成了三防指挥决策系统、水源大厦智能化系统、东部供水调度自动化监控系统、市区防洪泵站水闸自动化控制系统、水务办公自动化系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及深圳水务网站等,三防会商系统实现了与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联网。在便民服务方面,该局在水务网站开办了“办公大厅”,并在全市政府部门中较早实行了网上投诉即时答复、公开处理制度,电子信访工作得到了水利部的肯定和表彰,深得市民的好评。截至2008年底,全市水务科技项目中共有13项获省、市级以上嘉奖,一批科技成果如岩质边坡喷混植生快速绿化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
在新的征程上,深圳市水务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深化行业管理,采取有力举措,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描绘更美好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