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量专家们看来,此次金融危机反映了金融系统中运行管理控制失效的问题。因此,金融系统管理者应该像制造业一样运用精细化的质量管理,纳入质量的思维、质量的方法和工具,从而积极应对经营环境的变化。
在不久前举办的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上,格雷戈里·H·沃森指出,此次危机凸显了价值观导致的经济运行管理控制失效问题。他认为,全球金融系统与制造系统相似,如果控制机制出问题,那么整个制造系统就会失效。对于全球金融系统而言,危机的爆发就是控制机制失效的结果。沃森介绍,在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中尤其是金融系统管理中,应像制造业一样运用精细化的质量管理,纳入质量的思维、质量的方法和工具。从管理视角看,根据质量观点,解决管理控制失效问题,要有聚焦顾客、高效而经济地为顾客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理念;从技术视角看,提升金融系统的管理质量,一是要制定基础性的质量标准并付诸实施;二是在信贷业务的管理流程中采用统计思想;三是在管理上要采用保证透明性并消除歧义的“质量语言”,以确保评审的一致性和监控的有效性。
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危机包括:环境污染、全球性流行病和金融不稳定性。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唐晓芬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制造业的大国,质量成为决定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超越了国界,企业的产品供全球享用,质量的风险影响越来越大。第二,服务外包。这一发展趋势使得某一样产品的生产制造不再是由某一个企业、甚至某一个国家独立完成,也就是说,质量管理就成为产业链当中企业的共同使命。第三,可持续发展。企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对污染物的超标排放,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质量管理赋予了新的使命。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74%的人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唐晓芬说,上海质量协会也在上海企业家当中做了一些调查,结果是很多企业都认为社会责任方面的付出和投入,回馈的是信任和订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社会责任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相关方面作出的承诺,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一项投资。
“中国质量管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认为,“质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我们全社会的关注。中国质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质量界的关注。”他认为,此次的金融危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质量的重要性。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来说,尤是如此。刘源张说,强调质量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只有那些能够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和行业才能够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存活下来,才能够得到政府的鼓励继续发展。“我的结论是中国质量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生产优质产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