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市南郊区自启动“大棚蔬菜”标准化示范项目至今已走过7个年头,该项目如今在大同市已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丰富了大同市的“菜篮子”,又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更让政府看到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化之路。仅去年一年,该项目就为市民提供各种新鲜蔬菜30万吨,还远销内蒙古、北京等地。今年,南郊区已开始实施“蔬菜保护地工程”,目标是经过连续几年的努力,力争实现全区农村“村村有大棚”,最终达到“户户有一棚”。
大同市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无霜期仅120天左右,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制约了当地传统农业的发展,大同一度吃菜难、吃菜贵。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南郊区政府发挥城郊优势,在蔬菜种植上寻求突破,1998年,南郊区的“大棚蔬菜”项目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第一类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南郊质量技监分局充分发挥标准化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
1998年,南郊质监分局协调政府成立了农业标准化领导组,同时还成立了技术工作组。结合南郊区的实际,南郊质监分局会同农业局制定了《塑料大棚黄瓜立体多茬次模式栽培技术规程》、《塑料大棚春季番茄栽培技术规程》、《日光节能温室构建技术规程》3项地方标准。科学的标准就是先进的生产力。然而开始的时候,当地农民并不认可,农民觉得先期投入过大,积极性不高。在南郊质监分局的积极努力下,南郊区走出了一条“集体搭台、农民唱戏”的农业标准化之路,在这条致富路上,农民看到了绿色的希望。
西韩岭乡仝家湾村便是这方面的典型。起初,村集体投资建起大棚,由农民租用。第一年蔬菜大棚就见了成效,农民的信心有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南郊质监分局借此开始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种植,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与农民打成一片。2000年,结合实践的具体情况,南郊质监分局又对《日光节能温室构建技术规程》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规程更有利于指导农民生产。一时,各种标准温室、标准大棚迅速兴建起来。2001年该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至2005年9月,仅仝家湾村就累计建成标准节能日光温室700座,普通大棚380座,正在建设高科技示范温室60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季青”蔬菜生产基地。全村户均两个大棚还要多,每户光蔬菜大棚一项年收入可达2.4万元。经计算,以前种植玉米单产仅收入300元,现在日光温室收入是种植玉米的25倍。大棚连成了片,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在马军营乡西水磨村就达到80个、西韩岭乡肥村也达到80个。
南郊质监分局并未就此满足,他们积极转变职能,紧贴三农服务,又在推广蔬菜新产品和新技术上下工夫,他们在新旺乡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长期示范基地,帮助农民提高蔬菜的品质,开发稀特蔬菜新品种,大走农业产业化特色之路。如今,南郊区的大棚可谓“棚棚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