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部分新西兰奶粉被检出有毒物质“双氰胺”。 中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婴幼儿乳制品安全的广泛关注。从国产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到“中国特供奶”问题重重,再到世界著名乳企恒天然,中国的家庭用世界上最微薄的收入消费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奶粉,而这奶粉却还不断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真是不禁要问上一句: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详细]
尽管双氰胺在2013年初的那几个月闹得有些风风火火,但最重的解决方却没有提出一个,可谓是无疾而终。恒天然这样三缄其口的做法确实引发了国内的普遍不满,但作为世界著名乳制品企业,其危机公关和召回再生产的能力值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但没有想到的是,时隔半年,恒天然事件卷土重来。2013年8月,新西兰恒天然公司部分批次浓缩乳清蛋白粉中检出肉毒杆菌,相关原料销往中国。如果年初的双氰胺恒天然尚可以以“毒性较低”为借口,那这次肉毒杆菌,恒天然可以说是掉入泥潭,再怎么挣扎也是洗刷不清了。 [详细]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高度关注新西兰恒天然公司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的相关动态,并向有关专家进行了咨询,目前尚未发现由于饮用了上述饮料而导致身体不适的消费者。[详细]
如果说恒天然对于这场“质量门”的解释有些含糊不清的话,那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只谈召回不提赔偿的做法就是在为自己的市场自掘坟墓。作为企业,任何时候都应该将客户和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出现问题及时召回赔偿,这才是经营的长久之道。而如果认为自己可以主大欺客,以为自己什么都不说就可以大事化小的企业,迟早会被他的客户和消费者抛弃。 [详细]
2013年9月4日,恒天然发布此次肉毒杆菌乌龙门调查结果,承认集团有使用非常规元件、信息共享疏漏和产品追溯耗时较长等多个问题。这对于深陷质量和信任危机的恒天然来说,主动承担错误无疑为自己打上了一针强心剂,至于能稳定住多少市场,那就只能看恒天然的后续动作了。 [详细]
随着恒天然对肉毒杆菌事件做出道歉,这场恒天然风波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不过恒天然的救赎之路才刚刚开始,面对如此多的受害者,仅仅公布一下自己为何犯错误是不够的。不过,我们需要庆幸的是还没有造成三鹿那样的灾难性后果,恒天然还有机会来进行自我补救,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来客观的对恒天然进行审视和监督,以更好的维护我们的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