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河北秦皇岛局:在“危机”中抓“先机”

作者:李运朝 刘亚楠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3日

  近年来,国内外疫病疫情事件频发,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四伏,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人员时刻面临着“大考”。

  在秦皇岛港,驻守着一支敬业、乐业的国门卫队。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负责任、特别能创新,一旦发现疫情风险源,就能准确抓住疫情防控先机,为秦皇岛港的口岸安全构筑了一道“防火墙”。

  秦皇岛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粮谷进口到货港之一,秦皇岛又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粮谷深加工地区之一,其大豆年进口量160万吨左右、大麦30万吨。

  “秦皇岛检验检疫局对进口大豆的有害生物截获率持续保持在100%,进口大麦的疫情截获率也持续高达90%以上。”该局植检处处长徐生说。该局不但检出了假高粱、三裂叶豚草、毒种子曼陀罗、大豆疫霉菌、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等检疫性有害生物,而且在沿秦皇岛港30公里范围内共设立了84个检疫害虫诱捕和检疫性杂草监测点,借助性诱剂、黑光灯、孢子捕捉器等诱捕,诱杀地中海实蝇、苹果蠹蛾、舞毒蛾等各类检疫性害虫。

  “检得出,管得住,灭得掉,这是我们的疫情防控‘三部曲’。”秦皇岛局局长李长生说,保护国内农林业安全生产,仅靠口岸检疫及其处理是不够的,必须加大对疫粮的后续监管及其相关筛下物的有效处理,进口粮谷接卸口岸责任重大。

  据徐生介绍,秦皇岛港进口大豆均为转基因大豆,若被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为此,秦皇岛局今年5月开展了“创建秦皇岛植物检疫安全港区”活动。即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外来有害生物进行监测、诱杀,及时调查清除外来检疫性病虫和杂草,形成防止外来有害生物传入的屏障。此举得到了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和秦皇岛港务公司的全力配合。目前,检、港、企三方已就共建签约等事宜达成共识。

  一艘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入境船舶靠岸,卫生检疫人员立即实施锚地登轮检疫。他们仔细检查着每一个角落,先后在货舱周围、前尖舱外侧、后甲板溢油池和缆绳堆等处捕获55只输入性蚊类。经初步鉴定,此次截获的蚊类,包括按蚊属、库蚊属、阿蚊属和伊蚊属蚊种。

  “输入性媒介生物就在船上,但能否发现并捕捉,到就看个人的责任心和技术了。”卫检处副处长聂维忠说。他从事卫生检疫工作已经有27年,是秦皇岛局也是全国质检系统的卫生检疫专家。2000年以来,结合我国口岸卫生检疫工作实际,聂维忠带领卫生检疫人员发挥团队精神,相继开展了口岸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和鼠疫、出血热、虫媒病毒等病原体检测等一系列创新性卫生检疫科研工作,成绩突出。

  “只有多动脑、勤动手、广积累、掌握规律,才能事半功倍。比如,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在入境船舶上的栖息分布是有特定规律的,甲板上输入性蚊蝇等媒介多,且阳性率高。捕捉采集媒介也要讲究技巧,使用电动吸蚊器时,要从蚊媒下方慢慢匀速滑动吸蚊。”聂维忠说。

  “海神蠛蠓和苏门答腊绳蚋是秦皇岛局于2003年和2005年在入境船舶上发现的新种有害生物,是我国在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中首次发现的重要新物种,均由秦皇岛局命名。”秦皇岛局副局长王会民说,今年4月,秦皇岛局组织起草的《苏门答腊绳蚋鉴定方法》和《海神蠛蠓鉴定方法》两项卫生检疫行业标准顺利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组织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审定会审定。

  船舶压舱水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载体,其携带的致病微生物、有害水生动植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可直接影响排放地水域卫生安全。秦皇岛港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能源输出港,每年有500多万吨来自境外的压舱水排入港口附近海域,对秦皇岛海域的卫生安全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对于后崛起的京唐港、黄骅港和曹妃甸港,秦皇岛港在港口吞吐量上已不占优势,但秦皇岛检验检疫人‘想在先、走在前,削峰、减量’的口岸疫情风险防控工作却始终走在河北港口前列。”李长生说。

  2000年,秦皇岛局率先开展了入境船载压载水卫生危害因素监测研究,至今共对120艘次入境船舶载自境外的压舱水进行了细菌学检测,发现约四分之一的境外压舱水受到肠道致病微生物污染,其阳性比例为22.16%。他们还联合中国检科院和黄骅港局、京唐港局等从入境船舶载自境外压舱水中检出重金属铅、镍、铜、锌四种元素。目前,秦皇岛局已将监测情况形成报告并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将对全国检验检疫系统提高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