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厦门局:小窗口见证船舶检疫十年之变

作者:汤俊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3日


  一扇报检窗口,折射出的是一个科室十年的变化。透过这扇窗,人们看到了厦门检验检疫事业一个从新生到成熟、从起步到腾飞,破茧成蝶般的蜕变。

  3月7日,厦门检验检疫局船舶检疫报检窗口及夜间值班点正式入驻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并于即日受理船舶报检业务。

  “从一幢不到100平方米的小楼到联检报关中心再到现在的国际航运中心,十年来,小小的窗口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船舶检疫科科长潘思强站在报检窗口前激动地说。作为一名从事船舶检疫工作十余年的资深科长,说起十年来报检窗口的变化,不只是年代的变化和数字的增长,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面积“大”了 报检单证却“少”了

  2001年,自“三检”合并成检验检疫机构以来,为了向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船舶联检服务,由检验检疫、海关、边防以及海事共同组成的船舶联合报检窗口投入使用,结束了当时办理一条船手续,船方要分头四家跑的现象。

  由于当时条件紧张,四家单位的人挤在一幢不到100平方米的小楼里。“别说电脑了,就连一台接收船舶动态申请的传真机都要特别申请”回想当时的情况,潘科长感慨良多。如今,在新的办公场地,报检窗口、办公室、休息间各功能区秩序井然;电脑、打印机、热水器各类办公值班设备一应俱全,而挂在墙上的液晶电视正实时显示着厦门港所有船舶的出入境动态图像。

  “一条船看似简单,但是报检时要递交的单证可不少”潘科长翻着刚刚递交的单证,“‘航海健康申报书’、‘总申报单’、‘货物申报单’……对了,还有舱单”。舱单,是船上所有货物的总目录,因为集装箱轮装载的货物品类繁多,所以舱单的数量有时不是以页数,而是以厚度来计算,最多的时候,一条船的舱单厚度可达10厘米!2010年,该局鉴定处从为企业节省人力、物力成本出发,经过充分论证,推行了舱单电子化措施,以电子舱单数据替代了原来的纸质数据,为企业节省了成本,也为低碳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船舶“多”了 通关更“快”了

  十年前,厦门港全年出入境船舶数量只有5000多艘次,而且大多为千吨级的船舶。就在去年,厦门港出入境的船舶数量达到了8610艘次,万吨甚至十万吨级集装箱船舶陆续靠泊。

  “十年前,几乎所有的入境船舶都要登轮检疫,因为泊位不足,检疫地点都在锚地,而且一去锚地,就是一整天。”潘科长的话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的确是当时的真实状况。“厦门港锚地冬天风浪有时可达4米,再有经验的人在那样的风浪前都受不了”。

  随着岛内、海沧的集装箱码头的不断建设,入境的船舶几乎就是入港即可靠泊。船检科也不断地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启用了口岸船舶电子预申报系统,根据船舶的预申报信息采取了如电讯检疫、靠泊检疫等更为科学更为丰富的检疫措施。电讯检疫从预申报到通关放行只要10分钟,入境船舶靠泊后即可作业卸货,真正实现了船舶“零等待”。

  任务“重”了 服务更“好”了

  在报检前台的资料展示柜里,展示着各种各样的健康宣传材料,有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禽流感的、还有SARS的。“这些材料都是在近年来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防控中保存下来的,也是通过这个报检窗口,这些材料分发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船舶上,为船员的健康提供了更科学的指导。”潘科长自豪地说。

  自2003年非典以来,作为守卫在国门海港第一线的船检科经历了2007年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抗击甲型H1N1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面对疫情,这支只有7个人的队伍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特别是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中,多起全国首次病例的处置赢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任务重了,但承诺的服务始终没有变,“365天×24小时”是船检人的金字承诺,“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是船检人的行动准则,创先争优是船检岗位共产党员的努力目标。“已经记不清多少次除夕夜值班,更不要说五一、国庆长假,但是那种团结协作、苦中作乐的工作氛围,我至今都难以忘怀。”潘科长笑着说。

  一扇报检窗口,折射出的是一个科室十年的变化。透过这扇窗,人们看到了厦门检验检疫事业一个从新生到成熟、从起步到腾飞,破茧成蝶般的蜕变。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