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张公绪:质量管理就怕不认真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张公绪 1932年3月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系,我国著名质量统计专家。曾任北京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等多项职务;1980年提出了选控图系列,1982年首次提出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将SPC(统计过程控制)理论上升为SPD(统计过程诊断)理论,并于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质量管理投入小、流于形式,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热衷于轰轰烈烈,常常一哄而上,质量管理人员不懂专业知识,这一切造成了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一直难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日前张公绪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的话。

两年多前,张公绪曾经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作了一个听起来令人汗颜的评价:“对于我国三西格玛企业而言,我们的过程管理与国外的先进水平(六西格玛)相差两万倍,而对于二西格玛企业而言,差距达到9万倍!”至今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评价。

SPC(英文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的简称,即统计过程控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最成功的典范是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SPC复兴”运动在西方工业国家开展,美国从1980年开始大力推行SPC,15年后终于在民用品的质量方面赶上了日本。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引进了SPC,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能够取得实效。事实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引进了多种质量管理模式,除了SPC还有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近几年才兴起的六西格玛等。这么多的质量管理模式,推行的时间也早已经超过了日本复兴的时间和美国追赶日本的时间,中国的质量管理水平却仍然不能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关键原因张公绪认为用3个字就可以概括:不认真。

张公绪说,目前在中国许多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这样几个现象:一是质量管理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视。二是企业搞质量管理流于形式。三是学习和实践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热衷于一哄而上。

张公绪认为,质量管理有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传统质量管理阶段以事后检验为主要特征,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在质量管理中引入了统计技术,而后才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中国恰恰跳过了这个阶段,使我们的质量管理没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

作者:丁莹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2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