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奥运食品安全实现了食品供应“零中断”、餐饮运行“零投诉”和食品安全“零事故”,供奥食品安全合格率达到100%;第十一届全运会期间,济南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以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闭合监管,实现了全运会期间的食品安全“零事故”。
从奥运会、全运会的食品安全监管“零事故”中可以看出,中国是有能力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那为什么在奥运会、全运会或者其他很多重大活动中,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可以达到“零事故”、安全合格率100%,而在日常生活中,却一波接一波地出现苏丹红、孔雀石、三聚氰胺等食品不安全事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一直是民众关心的大问题。食品安全工作不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工作,更不是某一地区、某个城市的区域性工作,而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长期工作。
以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为例,为期184天的世博会不仅时间长,而且还处于高温、高湿的食品安全高危时段。为了保障世博会期间的食品安全,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建立三级保障体系,引入了最新的快速检测技术,采用食品原料周转箱等食品安全保障新型“武器”等等。可以预测得到,上海世博会期间的食品安全工作同样会是“零事故”、“零投诉”,可是,当世博会结束之后,这种“零事故”、“零投诉”的状况能继续保持下去么?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不能等同于形象工程,不能为了迎接某次重大活动而搞“突击战”,活动之后就打回原形。食品安全不是奥运会的食品安全,也不是世博会的食品安全,而是大到整个世界、小到一副碗筷的全民食品安全。
诚然,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还无法保障13亿人口的食品安全,也不可能把奥运会、世博会的经验马上运用到全国,但是如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乃至涉及到食品安全的每一个人,能够用对待奥运会期间食品安全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笔者猜想,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一定会比目前做得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