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浙江省工业名牌产品去年实现销售收入9110.5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至22.6%;全省获批的国家质检中心已达19个;有52个市县出台了推进标准化的政策措施。浙江企业以质取胜的新优势已显山露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浙江企业加快了质量提升的步伐,以此作为浙江经济“保增长、促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去年以来,浙江省出台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了对块状经济、科技研发等标准化项目的支持力度;质监部门先后组织1800余名专家分赴各地,讲授先进的国际质量管理方法;各地大力创建和培育区域名牌,目前已有7个块状产业获得省区域名牌称号。
质量提升,标准先行。目前,浙江省承担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达55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87项,国际标准6项;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上升至81%;农产品按标准组织生产的比例已从“十五”期末的25%上升到39.9%;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正式启动。
越来越多的企业还积极争夺国际、国内标准的话语权。去年以来,由“聚光科技”主导制订的“可调激光气体分析仪”IEC国际标准提案,由“浙大三色”等提出的“OLED图像质量测试方法”,由中控集团主导的EPA相关技术标准等,被相关国际标准组织接纳。仅在浙江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杭州市滨江区,就有7家企业参与了31项国际标准制(修)订。
在块状产业创造性地推广联盟标准、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是去年以来浙江省产业提质的一个亮点。据省质监局专家介绍,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参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并结合本地企业实际制定的企业联盟标准,深受各地块状产业的欢迎。两年来,全省有71个块状产业实施了联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