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是南方的一道美食。那充满浓浓乡情的黄灿灿、亮晶晶、肥而不腻、口齿留香的农家老腊肉,一入口,马上会感到一种浓浓郁郁、沉沉醇醇、滋滋润润的滋味荡气回肠,让您一辈子也挥之不去。
被称做中国腊肉之乡的重庆城口县就出产这种美食。
城口老腊肉是以野生青饲料喂养的8~10月龄山地黑猪为原料,经低温腌制、恒温烘熏而成,具有肉身干爽、结实易于保存、味咸香、口感鲜美、回味悠长等独特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被誉为山中美食。
近年来,城口老腊肉产业发展较快,年产城口老腊肉20吨以上,成为城口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其制作方法也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孝春牌城口老腊肉还获得了重庆市名牌产品称号。腊肉产品在上海、广东、四川、北京等地供不应求,还远销俄罗斯等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模仿秀损害老腊肉形象
作为中西部地区的特产,腊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城口老腊肉作为全国知名品牌,多年来由于受交通不便困扰,城口老腊肉发展缓慢。
城口质监局副局长印玺告诉记者,直辖前,城口老腊肉要走出深山,全靠销售人员用双腿长年在周边城市跑,进入重庆主城则多选择经过开县、万州或经过宣汉、达县两条线路,仅在路上就要耽搁3天左右,进入重庆主城区至少需要7天时间,导致货运不畅。曾有不少人抱怨,如果在城口没有朋友或亲戚,要吃上真正农家的城口老腊肉,是个难事。
虽然城口老腊肉价格年年见长,而且深受消费者欢迎,但品牌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而频频遭遇“李鬼”侵扰。由于看好城口老腊肉的市场前景和品牌效应,又没有原产地的保护,一些人为牟取暴利,也打出了城口老腊肉的牌子,粗制滥造,鱼目混珠,用简单的包装一包,就叫城口老腊肉,而且其市场销售价格还比正品少了10余元。这使得城口老腊肉的品牌受到严重伤害。据不完全统计,仅重庆就有上百家企业打着“城口老腊肉”招牌生产、销售腊肉,其模仿规模和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外患不绝,内忧又起。城口县当地企业的腊肉加工、销售上的不规范,也让城口老腊肉这块牌子潜伏着隐忧。
据了解,真正的城口老腊肉对烟熏火候的要求很高,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反复熏烤、码味,等到辅料的香味完全浸入肉中,使腊肉散发出阵阵清香、外观色泽黄亮才算制作好。从生猪屠杀环节开始算起,到可以食用,这一过程历时至少要半个多月时间。
但城口有极个别不负责任的腊肉生产商,未严格执行多重工序生产,只是简单搞成了工厂化批量生产,其质量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城口老腊肉品牌的整体形象。
2008年1月,在QS强制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时,除了赵孝春等5家城口老腊肉企业顺利过关,能进入重庆各大型超市销售外,其他腊肉品牌均被挡在了QS准入的门外。同年11月份,在重庆市质监局对全市腊肉制品的监督检查中,还有一家获证企业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被予以通报。
标准开启规范之路
面对危机,城口人启动了规范生产、助推发展的务实举措。
早在2004年9月,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城口县老腊肉行业协会成立,目前已拥有30多家集体会员。2007年,城口老腊肉品牌保护工作在被该县写进了《政府工作计划》。该《计划》显示,政府将发挥政策的引导、支持和推动作用,在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城口老腊肉品牌建设基础性工作的同时,重点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城口老腊肉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更多企业走上品牌化建设与保护之路,扶优扶强,使城口老腊肉产业始终保持良性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为使城口老腊肉能又好又快发展,重庆市和城口县两级质监部门也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04年12月,城口县质监局与该县老腊肉协会联手从零开始,考察历史渊源和特色,走访加工企业,采集标准物质,阶段检验分析,请教外地专家。终于出台了腊肉的第一个地方标准《城口老腊肉地方标准》。
《标准》要求:腊肉的原料必须是经检验合格的8~10月龄用粮食配合青饲料饲养的山地黑猪。标准中还对腊肉的具体参数进行了规定,如皮厚≤0.35毫米、肥膘厚度≤3.5厘米等。
随后,为规范本地区腊肉产品的生产,促进《城口老腊肉地方标准》的贯彻实施,更有效地体现城口老腊肉的地方特色,重庆市和城口县两级质监部门有关领导亲自组成标准修订小组,搜集数据资料、请教专家,重新修订了原地方标准中的水分指标,由原来的15~20克/100克修改为≤20 克/100克。通过这次修订,使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 2006年12月,重新修订的《城口老腊肉地方标准》通过专家组评审,成为强制性执行标准,并于2007年2月1日开始实施。
几年来,《标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城口县质监局始终通过召开标准宣贯会,现场指导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坚决查处那些不按照该标准组织生产的小作坊,较好地规范了当地老腊肉产业的发展。大部分腊肉生产企业在生产中也能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使得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年产量和销售量大增,产品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城口县政府还积极将城口老腊肉复杂的制作工艺成功申报省级遗产,列入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曾经面临失传的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得以顺利传承。
欲创地理标志谋突破
《城口老腊肉地方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并未让城口人满足。他们认为,要想真正地保护好城口老腊肉这个品牌,推动腊肉产业化发展,只有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上入手。一旦申报成功,不但可以提升城口老腊肉产业化水平,加强城口老腊肉的质量标准化,还可以促进城口老腊肉品牌战略发展,大大提高城口老腊肉的市场竞争力。
2009年3月,城口县成立了由质监、工商等部门为主的城口县老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正式启动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现在,在城口质监局的牵头下,所有的申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近年来,在城口质监局的指导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赵孝春野生食品公司、大巴山绿野食品加工厂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纷纷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腊肉加工生产线。城口县有关部门表示,到2010年,城口老腊肉产销可望达到100万公斤,实现产值2600万元,财税增收25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2.2万户,户平增收1000元以上。
城口县质监局局长袁自强告诉记者,在重庆市质监局的帮扶下,他们将进一步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打造以城口老腊肉为主的腌腊制品品牌,统一城口老腊肉加工技术和质量标准,统一包装和商标,并大力推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提高产品质量,以抢占更多、更大的国内国际市场,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