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四川省标准化工作发展报告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要善于通过标准化工作指导和推动发展。

  标准化是质量工作的基础,要总结经验,完善措施,进一步扩大标准的覆盖面,努力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发挥质监作用,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省有关领导标准化工作寄语

  全省标准化工作五大成效
 
  一、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产品标准从“无”到“有”,技术标准从“有”到“优”,执行标准从“宽”到“严”。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形成了覆盖优势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开展辐射主要生产活动的标准化示范,农业标准化服务“三农”工作效果明显。

  三、围绕工业强省质量兴川,积极推进工业标准化,加强产品采标工作,积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总体水平。

  四、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推进服务标准化,加快构建促进我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标准体系,努力打造优秀服务品牌,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标准化意识。

  五、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推进标准化技术创新。

  五大难点

  一、标准化意识不强。二、标准化经费不足。三、标准化水平不高。四、标准布局不均衡。五、推进机制不健全。

  六大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增强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感。

  二、统筹规划,配套实施,将技术标准战略纳入创新型四川建设的总体部署。

  三、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建立完善标准化工作协同运行新机制。

  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切实提升我省主导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特色农业标准体系,优化工业标准结构,加大服务标准化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五、关注民生,保障急需,加快制定构建和谐四川的公共管理地方标准。

  六、应对挑战,扩大开放,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

  在知识经济悄然来临的时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标准已成为衡量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5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标准化法制建设有了新进步,标准化统一管理有了新内涵,产业标准化支撑有了新成就,高新技术、节能降耗、公共管理、环境保护标准化有了新拓展,标准化工作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发展与现状

  全省标准化工作的阶段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相互协调、适应市场、促进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整体推进、执行有力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近5年来,全省坚持依法治“标”,科学制“标”的原则,修订了1个条例,制定了4个规章和2000多项地方标准。2009年3月发布的《四川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省政府第232号令),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区域性地方标准的概念,首次明确了区域性地方标准的法律地位。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共制定地方(含市、县区域性)标准共2234项,其中:《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地震住宅小区商住楼通信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地震损毁建筑物再生骨料混凝土实心砖》、《四川省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卫生基本条件》、《收奶站管理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对建立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全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法制和技术基础。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统一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实施标准战略成效显著。

  (一)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1、开展“消无”工作,产品标准从“无”到“有”。标准是企业原料采购、生产控制、产品检验、出厂销售的依据。消灭无标生产是保证企业稳定生产合格产品,提高全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保证。“九五”、“十五”期间,省质监局按照省政府发布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与执行标准登记管理办法》(省政府110号令),继续巩固了“消无”成果,加强了对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的动态管理,“十五”末至“十一五”的2006年,全省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标准有效性均在98%以上。

  2、加强“备案”管理,技术标准从“有”到“优”。一是强化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至2007年6月30日,全省质监系统清理备案标准30265项,确认继续有效12640个,修订6323个,撤销备案2128个,责令废止4326个,提高了备案标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二是强化对市(州)、县(市、区)地方标准的备案管理。2009年3月,省政府正式发布了《四川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省政府第232号令),不但坚持了这一制度,而且还明确了市(州)、县(市、区)区域性标准的法律地位,既充分调动了市(州)、县(市、区)围绕本地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制定标准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区域性标准制定质量的不断提高。截至目前,省局备案市(州)区域性地方标准669项,重要产品标准5197项,实现了全省技术标准从“有”到“优”的转变。

  3、加大“监管”力度,执行标准从“宽”到“严”。2002年以来,全省质监系统进一步加大了对产品执行标准的监督力度。2008年,全省质监系统安排标准化专项执法2次,监督抽查7次,检查企业7900多家,现场纠正标准化违法行为243起,立案查处139起,有力地维护了执行标准的严肃性,执行标准由“宽”到“严”,促进了“四川造”产品质量合格率的稳步提高。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

  在省质监局与有关市(州)政府、省级部门签署的11份合作备忘录中,均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主要内容纳入其中。农业标准化已经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培育农产品质量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支撑和新坐标。

  1、形成了覆盖优势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建立农产品专项标准体系498个,执行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近3000项,制定各类农业地方标准1500项,初步形成了涵盖我省主要农产品的农业产业标准体系。

  2、开展了辐射主要生产活动的标准化示范。目前,全省累计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4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486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1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6个,新建高标准农田1200多万亩,推广稻田保护性技术措施3500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1150万亩,养殖规模达5000多万头,示范区总数和规模名列全国前茅,位居西部之首。

  3、加强对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农业标准化服务“三农”工作效果明显。2007年、2008年及2009年上半年,全省蔬菜、食用菌等大宗农产品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3.4%、95.1%、98.6%,市售猪肉、牛肉连续3年未检出违禁药品。优良的品质奠定了我省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2005年,我省猪肉出口从全国第三跃居为第一。

  (三)围绕工业强省质量兴川,积极推进工业标准化

  1、加强产品采标工作,积极推动科技进步。

  采标工作是我国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它既是打破和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措施,又是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推动科技进步的快捷方式。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已有2900余家企业的4577个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涉及建材、化工、机械、电器、食品、有色金属及通讯器材等众多产业领域,使用采标标志产品3346个,全省支柱产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55%左右。

  2、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总体水平。截至目前,全省有19家企业开展了“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工作,有2家企业获得了全国“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自贡昊华成为我省第一家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考核的单位,同时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被评定为“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的企业。

  3、把握工业战略定位,建立健全工业标准体系。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发布省级工业地方标准274项,基本形成了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体,以地方标准为补充,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及新材料等十大产业的四川工业产业标准体系,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推进服务标准化

  1、加快构建促进我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标准体系。全省质监部门与发改、商务、民政、交通、旅游、环保、水利等部门通力合作,在区划地名、旅游观光、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现代物流等民生性、生产性服务领域,加强了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到2008年底,已发布《四川旅游基本信息规范》、《星级农家乐划分与评定》、《移动电话机维修分级规范》、《客运出租汽车公司等级划分与评定》、《公共场所双语英文译法》等92项省级地方标准和区域性地方标准,备案旅游企业标准173项,促进了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社会事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2、大力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努力打造优秀服务品牌。2007年,省质监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先后确定乐山金鹰山庄、锦江三江明珠、中国死海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四川东方物流有限公司等2批33个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涉及物流、旅游、商贸、餐饮、体育、保险、卫生及社区服务等方面。2009年底将完成对第一批13个单位的考核验收。

  3、积极开展服务标准化宣传培训,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标准化意识。2009年4月,省质监局先后组织了两期“企业标准化建设暨服务标准化培训班”,指导参训企业完成了服务标准制定计划。各市(州)也加大了服务标准化培训力度,成都、乐山、南充等地还专门从北京、上海、山东等发达省、市聘请专家,为本地服务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授课。

  (五)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推进标准化技术创新

  1、加强标准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构建支撑我省标准化创新的公共平台和工作机制。

  加强标准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省质监局与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基地。目前,全省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专业人才共3700多人,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的标准化专家队伍正在我省逐渐形成。

  (2)加强标准化创新技术组织建设。标准化技术组织是标准化技术创新的“排头兵”。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检验机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为骨干的标准化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稳步推进标准化创新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已完成全省90余万个公共组织、企业、社团的组织机构“赋码”工作,提高了公共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建成了覆盖全省21个市、州和上千家企业的标准信息网络系统,标准检索能力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2、引导传统产业标准升级换代,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全省平均每年制(修)订企业标准3000多项、地方标准400多项,开展相关标准制定研究200多项,以标准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先进性,促进产业发展的优质性、融合性和持续性。

  3、加强高新技术领域专利标准化工作,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省质监局与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合作,开展了“标准专利行”活动和科技创新型企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三批试点的511家创新型企业制定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专利的企业标准近200项。近3年来,我省有11项标准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批极具后发优势的技术标准正在积极研究制定之中。

  4、实质性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努力争取标准话语权。截至目前,全省有关单位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累计达925项,有36项企业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有11项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有27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荣获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奖。

  问题与对策

  全省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化意识不强,工作认识不到位,有的企业重销售,轻质量,甚至空谈质量,更缺乏利用技术标准这把“双刃剑”来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风险意识;标准化经费不足,体系覆盖不到位,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标准化水平不高,标准创新不到位,我省支柱产业重点产品采标率约为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标准布局不均衡,结构优化不到位,标准体系的分层结构参差不齐,功能配置不到位;标准间的协调性较差,执行不统一;标准完整性较差,涉及劳动防护、安全卫生和资源环保等内容的要求缺项较多;推进机制不健全,部门协调不到位。因此,必须把标准化工作放在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中去认识,放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中去谋划,发挥标准化技术基础作用,努力推动四川经济巩固上行,加快发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增强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感

要增强各级领导的标准化意识,带动思想观念大转变。对标准化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的特殊功能和地位有充分认识,对标准化在迎战严峻的国际竞争中的特殊手段和作用有充分认识。同时,增强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营造标准化工作的大气候。

  二、统筹规划,配套实施,将技术标准战略纳入创新型四川建设总体部署

  (一)制定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配套的标准化工作中长期规划。把“十二五”标准化专项的重点放在推动现代农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循环经济、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放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民用航空整机、电子技术、软件设计、现代中医药等事关我省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产业领域中去谋划。

  (二)实施标准化人才战略。加强标准化人才引进工作。制定四川标准化人才“百、千、万”培养计划,力争在5~10年内,全省形成拥有百名通晓国际标准,能在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代表国家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千名熟练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服务型人才,万名具有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的标准化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标准化工程师制度和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建立标准化专家数据库,对顶尖级、复合型人才实行登记管理,使标准化工作者的愿望得到尊重、工作得到支持、成果得到肯定。

  (三)加强标准化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标准化创新体系建设。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支撑,以检验机构、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社会技术中介为骨干的标准化创新体系,增强整体创新合力。加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适应国内外贸易需求的区域标准信息交流互换,执行标准快速传递,有效服务经济社会的标准化信息交流机制、协作机制和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化信息功能。

  (四)统筹部署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的配套实施。

  三、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建立完善标准化工作协同运行新机制

  要加强领导,建立部门协作和政事、政企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引导,出台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配套政策;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示范,大力推动先进标准的实施,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示范点。鼓励科技创新型示范企业与科研机构、普通高校双向“联姻”,把高校、科研单位的现有成果通过标准化这个桥梁,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优势,把市场的潜在需求通过量化、评定,转化为技术标准,积蓄发展后劲,聚集后发优势。

  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切实提升我省主导产业的标准化水平

  (一)建立健全特色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质量效益,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抓紧组织研究特种水果、优质苗木、特色花卉、道地中药材、草食性牲畜、家禽、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和新农村建设标准,形成配套的特色农业标准体系和社会事业建设管理标准体系;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把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转变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使标准化在推进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优化工业标准结构,加快推进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全省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加快相关地方标准的制定,尽快完善装备制造、钒钛钢铁、汽车、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的标准体系;围绕“1525”工程,加大对园区企业标准制定、产品采标的指导力度,努力提高标准水平,围绕“打造9个战略产品,壮大6大优势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强化5大共性技术应用示范,推进8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施方案,切实加强与项目实施单位的沟通合作,适时提供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应用指导,努力提高我省高科技企业在国内外标准化舞台上的地位和形象,让标准真正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由资源推动型向资本、技术、标准推动型转变的新航标。

  (三)加大服务标准化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大幅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的主题,大力开展生产性和民生性服务标准化工作。加强服务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交通、旅游、金融、保险、邮政等传统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规范行业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对咨询业、物流业、会展业、连锁经营业、软件外包业、电子商务业、创意产业等与生产制造和大众消费密切相关的新兴服务领域的标准研制,着力推进民生性、生产性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抓紧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服务标准化工作机制,促进我省服务业沿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五、关注民生,保障急需,加快制定构建和谐四川的公共管理地方标准
 
  (一)加快制定环境保护相关标准。针对工农业生产中的白色污染、“三废”污染,抓紧制定绿色生产、清洁生产标准,工厂“三废”达标排放、总量控制标准以及噪声污染控制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标准,让四川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更美,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二)加快制定节能降耗相关标准。重点加强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有关标准的制定;抓紧制定生产环节中废弃物回收利用、循环利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相关标准,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建设,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技术基础。

  (三)加快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加强对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动因、规律的研究,及时制定流程设计、过程管理、事故预防、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安全管理标准,为切实消除安全隐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快制定防灾减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管理标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切实保障灾后群众住房、工厂、医院、学校以及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质量,抓紧组织制定并完善有关检查、监督、验收等标准,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六、应对挑战,扩大开放,努力突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

  (一)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企业标准化意识,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降低综合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我省传统领域和具有后发优势的高新技术领域提出国际标准提案,力争形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基础的国际标准。

  (三)及时掌握国际标准新动向,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强和引导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标准相结合,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TBT)预警机制,提高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水平。整合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资源,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协调机制,推进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总体水平。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3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