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0华诞。回顾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有许多历史时刻、精彩瞬间、经典片段需要我们永远铭记。
60年沧桑巨变,60件往事如昨。在这里,让我们透过60个生动的剪影,共同记录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厦门检验检疫事业稳健发展的步伐,共同记录检验检疫工作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作出的突出贡献。
人民的事业 前进的队伍
温家宝、李克强慰问赴川卫生防疫队
一、2008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在北川指导抗震救灾一线奋战的厦门检验检疫局赴四川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队员;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接见该队队员,肯定他们“三人一组,二人作业、一人放哨”的作业模式。
温家宝总理视察厦金航线检验检疫工作
二、2009年5月8日,温家宝总理深入厦门海峡邮轮中心暨厦金航线码头,慰问正坚守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一线的检验检疫人员。他对检验检疫部门在口岸通关中靠前服务、在应急战役中冲在最前列,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厦门口岸视频监控中心已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可以在防范疫情传播的第一关上提供人性化的通关服务,希望继续增强责任意识,坚守对台门户,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
贾庆林视察厦金航线检验检疫工作
三、2009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厦门海峡邮轮中心暨厦金航线码头,亲切慰问坚守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一线的检验检疫人员,充分肯定厦门局防控工作,认为检验检疫部门发挥了专业优势,工作具体到位。
贺国强视察厦金航线检验检疫工作
四、2009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深入厦门海峡邮轮中心暨厦金航线码头视察,与检验检疫人员一一握手,对检验检疫部门服务口岸通关、促进两岸交往表示亲切慰问。
李源潮视察厦金航线检验检疫工作
五、2009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视察厦门海峡邮轮中心暨厦金航线码头,看望慰问坚守对台工作一线的检验检疫人员。
厦门商检、卫检机构回到人民怀抱
六、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10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厦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福厦检验分处厦门办事处,在厦门市贸易局内设立商品检验科。11月2日,接管厦门海港检疫所。
厦门动植检机构成立
七、1974年7月18日,经上级部门同意,厦门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动植物检疫所,为处级机构。1975年1月1日,厦门动植物检疫所对外挂牌。
厦门商检升格
八、1984年8月11日,经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厦门商检处升格为厦门商检局,直属国家商检局领导,为副厅级机构。
地方立法加强商检工作
九、1985年6月7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发布《厦门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办法》。《办法》共21条,确立厦门市地方法定检验制度。
国家科技进步奖
十、1989年2月,厦门商检局主持的《平酸菌检验方法及防治方法》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金蛇奖”
十一、1996年12月,《国境卫生检疫法》颁布10周年。厦门卫生检疫局《集装箱、货物卫生检疫电脑管理系统》荣获国家卫生检疫局颁发的《金蛇奖》。
“三检”合一
十二、1999年6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厦门卫生检疫局、动植物检疫局和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合并组建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为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派驻福建的副厅级机构。8月9日,厦门检验检疫局正式挂牌对外办公。
国检大厦
十三、2003年1月20日,国检大厦主体施工按计划完成并举行国检大厦主体结构封顶仪式,共23层,建筑面积24043平方米,是厦门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并荣获2008年度国家优质工程———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学习十六大精神总决赛银奖
十四、2003年8月,厦门局代表队在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全国职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总决赛”中荣获银奖,总成绩名列第四,是闯入复赛的全国29支代表队中惟一的质检队伍。
机构升格
十五、2006年7月17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厦门检验检疫局机构升格为正厅级。
检管分离
十六、2006年9月,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厦门局对局部分内设机构进行调整,将局机关检验检疫执行职能下放到各分支机构,正式实行“检管分离”的业务管理机制。
漳州局划转管理
十七、经中编办、国家质检总局批准,2007年6月12日,漳州局正式由福建局划归厦门局管理。这在全系统属首次,是国家质检总局支持海西的重大举措之一。
绩效考核
十八、2007年8月30日,厦门检验检疫史上首个绩效考核方案出台。这标志着“三位一体”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在厦门局起步。
学习实践活动
十九、2008年9月~2009年3月,厦门局作为福建省第一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单位,以“全面提升履责水平,服务海西发展大局”为实践载体推进各项学习实践活动,实现了服务海西建设、两岸合作、执法把关、综合管理、队伍建设等“五个提升”。
院士智囊团
二十、2008年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玉奎被厦门局聘为高级科技顾问。与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共同组成厦门局“院士智囊团”。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二十一、2009年1月20日,漳州检验检疫局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产地证
二十二、1953年,厦门商检开始签发一般原产地证书。1979年12月,开始对欧共体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格式A,这也是厦门商检局签发的首份优惠原产地证书。2008年12月5日,厦门检验检疫局首次签发对台一般原产地证书。
无鼠害港
二十三、1985年10月,在厦门卫生检疫所、厦门港务局等单位共同努力下,厦门港顺利通过中央爱卫会、卫生部和交通部联合组织的专家组鉴定验收,获“无鼠害港”称号。
尼桑汽车索赔案
二十四、1985年,福建省对外贸易总公司厦门分公司进口500辆日本尼桑12座旅行车。在投入正常运行8个月内,有90%左右车辆出现前弹簧钢板断裂等质量问题。厦门商检局对其弹簧钢板进行化学分析及钢板结构分析,找出钢板断裂原因,出具对外索赔证书,帮助索赔7560万日元。
进口台湾冷暖机不合格案
二十五、1985年,厦门口岸进口台湾产冷暖机20批、8.95万台,经厦门商检局检验不合格17批存在外壳破裂,机内零件松动,运转时噪声太大、装配不良等质量问题。厦门商检局及时向市经贸委等单位通报冷暖机的质量问题,有效制止盲目进口的势头。
流行性出血热
二十六、1986年3月,厦门卫生检疫局发现一艘中国籍远洋轮船员患重型流行性出血热,紧急启动溴甲烷熏蒸等卫生处理措施,获死鼠20余只。
日野客车索赔案
二十七、1989年,厦门特区公用事业公司与中国租赁有限公司进口的35辆日野HU2263A大客车。投入正常营运7个月内,相继出现前挡风玻璃脱落或脱出、整车框架变形等严重质量问题。厦门商检局经检验后明确质量原因系设计制造缺陷,出具对外索赔证书,帮助索赔4.675亿日元。
全省首例艾滋病感染者
二十八、1991年9月25日,厦门卫生检疫局检出首例本国籍海员艾滋病抗体阳性。感染者为男性,55岁,家住晋江金井,为本省轮船公司船员。这是全省发现的首例艾滋病感染者。
人民的公仆 国门的卫士
五十铃拖车索赔案
二十九、1992年,厦门国际贸易信托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代理进口11辆五十铃EXPI9DL集装箱拖车。投入运行半年内相继出现油箱破裂、排气管破裂、起动电机烧毁等问题,经厦门商检局检验出证,帮助索赔20万美元。
中国首份ISO14001认证证书
三十、1995年3月,CQC厦门评审中心在国内率先组织中心审核员翻译ISO14000国际标准草案。1996年7月至9月,由厦门评审中心组成的评审组对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进行ISO14001现场评审。9月份向ABB颁发中国第一份ISO14001认证证书。
首次实施大船熏蒸
三十一、1995年8月16日,厦门动植物检疫局对运载12944吨大米的古巴籍“梅西(MAISI)”轮船成功实施熏蒸杀虫处理。该船从越南运载大米拟开往古巴,途中因主机发生故障停泊厦门修理。此船航期长,大米严重染虫。
医疗垃圾混入国门
三十二、1995年9月至10月,厦门卫生检疫局在一批自欧共体进口的100个集装箱、总重达1000吨的废旧塑料内,查获大量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等医疗废物,依法进行卫生调查、卫生除害处理。
TCK疫麦
三十三、1996年7月19日,厦门动植物检疫局在进境美国小麦中首次检出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经国家动植物检疫局指定专家进一步复核认定后,依法实施检疫除害处理。
截获大肠杆菌O157:H7
三十四、1997年5月,厦门卫生检疫局从一艘入境的菲律宾籍货轮自用食品冻海虾中检出大肠杆菌O157:H7,这是厦门口岸首次从食品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
销毁鸵鸟蛋
三十五、1997年11月25日,厦门动植物检疫局在厦门机场发现315枚未办理检疫审批手续擅自进口的澳大利亚鸵鸟种蛋。澳大利亚在此期间属于禽流感疫区。为减少损失,采取种蛋钻孔取出内容物深埋、蛋壳经消毒处理后制成工艺品的方法处置,最后销毁所有鸵鸟种蛋。
中国荔枝首次输日
三十六、厦门动植物检疫局帮助漳州德兴果蔬开发有限公司解决检疫技术问题,并派员驻厂和日本检疫官共同进行现场检疫监管,攻克检疫难题。1998年7月15日,首批鲜荔枝成功出口日本,这也是中国首次向日本大批量出口鲜荔枝。
非典
三十七、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厦门检验检疫局部署和落实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检疫工作以及人员防护、防治应对措施,加强与地方卫生部门协调配合,坚持口岸卫生检疫“八项制度”、确保“五个到位”、做到“五个不漏”和“五个及时”,共检疫查验出入境飞机1580架次,出入境船舶1786艘次,出入境人员172063人次,进行飞机消毒956架次,船舶消毒373艘次,体检出入境人员1598人次,签发未感染非典健康证明1592份,排除28例可疑病例。
禽流感
三十八、2003年底,禽流感疫情暴发,厦门局制定《高致病性禽流感检验检疫应急预案实施方案》,对进出境货物、人员及携带物、运输工具等采取严密检验检疫措施,检疫消毒来自境外禽流感疫区的飞机近4000架次,船舶近6000艘次,集装箱30万标箱,查获来自疫区的禽类产品近200批次,有效防止疫情的传入和传出。
入境飞机货舱检获活鼠
三十九、2004年1月6日,厦门检验检疫局从来自曼谷飞机货舱上捕获一只活鼠,经鉴定为成年雄性褐家鼠。对飞机行李舱采取除虫和预防性消毒等卫生处理措施。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汉克.贝克丹姆博士专门就此事向国家质检总局致信表示感谢。
毒豆
四十、2004年4月,厦门局从巴西进口一船装有5万多吨、货值2400多万美元的巴西大豆检出含有0.76%的种衣剂大豆,经检测种衣剂带有杀菌剂萎锈灵和克菌丹等有害物质,被依法退运。
进口盐渍牛皮中检出蝇类
四十一、2005年,海沧检验检疫局从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苏格兰的进口盐渍牛皮中先后检出蝇类10批次,数量约达15万只。
中国首份绿色市场认证
四十二、2005年6月25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厦门有限公司向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颁发全国首张绿色市场认证证书。厦门成为全国首个按国家绿色市场标准、以绿色连锁直营店方式提供零售服务的城市。
出口免验
四十三、2006年9月,厦门三圈日化有限公司出口三圈牌R6P铁壳锌-二氧化锰干电池、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出口金龙牌XMQ6127系列旅游客车、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出口PRIMA牌20英寸系列液晶电视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出口免验证书。
专项整治
四十四、2007年8月至12月,厦门检验检疫局开展厦门检区进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落实“查、治、管、扶、建”五项措施。
重大有害生物入侵
四十五、2008年6月11日,厦门检验检疫局在对两批来自印度的花岗岩荒料石现场查验中,发现厦门口岸历史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活体有害生物入侵事件,部分有害虫体在我国尚无记载记录,依法实施熏蒸除害处理。黄小晶省长、叶双瑜副省长先后做出重要批示。
食品安全突击队
四十六、2008年12月,厦门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组建由食品理化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组成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突击队,按照“五个第一时间”要求,使食品安全应急事件处理制度化,推动应急处理由被动应付向主动预防转变。
甲型H1N1流感
四十七、从2009年4月25日起,厦门检验检疫局快速反应、积极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至8月25日共发现入境发热或有症状者1184人,发现并转送确诊病例40例,占从厦门口岸入境48例确诊病例的83.33%,查获率高于全国口岸平均水平(42.8%)近一倍,居系统前列;成功处置了全国首起入境船员局部聚集性暴发甲型H1N1流感事件,截获全国首例中国籍入境船员、首例海港入境台胞和全国首例出境台胞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空港以及海港货运、客运船舶的出入境人员中均发现病例,确保了国境口岸的安全。
口岸核心能力建设
四十八、2009年6月,厦门局率先全国将电子海图系统(AIS)运用于防控甲型H1N1流感,实现对来自疫情流行国家(地区)入境船舶的全方位、立体式电子监控。至此,海、空港先后安装红外线体温监测系统、可见光监控、“全球眼”(核与辐射监测系统)、负压检疫隔离室、携带物检疫实验室等规范化的高科技设备,创新通关模式,实现出入境人员体温监测、旅客携带物检疫等两大通道的通关“零待时”。
人民的使者两岸的桥梁
UL检验
四十九、1992年,国家商检局和中国商检总公司与美国UL总部达成共识,在中国商检总公司厦门分公司内设立UL厦门检验中心。1993年1月1日,厦门UL检验中心正式挂牌运作,掀开厦门商检对外合作新页。
中加谷物检验技术研讨会
五十、1994年11月26日,由厦门商检局承办的中国、加拿大谷物检验技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加拿大谷物代表团一行5人(以麦特·韦克费尔德为团长)参会,研讨会促进了两国谷物检验技术的统一和提高。
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学术大会
五十一、1998年11月10日至12日,受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委托,厦门卫生检疫局承办第四届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学术大会,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R.W.K.Gee博士等约500名中外学者出席大会交流。
生命救助绿色通道
五十二、2002年6月7日,厦门检验检疫局和平码头办事处首次为家住台北,到福建探亲脑膜癌复发的79岁台胞开通返台就医“绿色通道”。2006年5月19日,厦金航线“生命救助绿色通道”首次为大陆同胞打开,帮助患颅内出血的王先生返回家乡就医。截至2009年8月25日,先后有138位病患经此通道返乡就医。
台湾水果第一进口口岸
五十三、2005年5月28日,台湾水果首次经厦门进入大陆。至2009年8月25日,厦门口岸累计进口台湾水果558批、547万美元、6143吨,居全国首位,成为台湾水果销往大陆各地最主要的中转站。2009年1月~8月25日进口台湾水果3054吨。厦门检验检疫局奉行“报检+验货+放行=1.5小时”的时效原则,打造台湾水果“绿色通道”,开了全国口岸服务先河。
大陆蔬菜供应金门
五十四、2006年1月25日,经厦门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首批7个品种、共8037公斤大陆蔬菜顺利输往金门,这是大陆蔬菜首次以小额贸易方式输往金门。截至2009年8月25日,共有18个品种、25批次、364吨大陆蔬菜输往金门,解决了金门同胞吃菜难问题。
台胞首次报考大陆报检员
五十五、2007年12月23日,台资企业职员谢秀亲参加全国报检员资格考试。她是621名参考人员中,唯一的台湾籍考生,也是大陆首位台胞报检员。
大陆距金门最近客运码头开验
五十六、2008年8月31日,距离金门最近的大陆客运码头五通海空联运码头开始运营,实现两岸之间“一票到底”全程连续运输。厦门检验检疫局在旅客检疫通道配备红外线体温检测仪、放射性监测仪等先进设备,通过“一机双屏”技术实行“人-机”立体查验模式,为小三通旅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首届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研讨会
五十七、2008年10月,厦门检验检疫局成功承办海峡两岸近6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检验检疫交流活动——“2008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研讨会”,与台湾动植物防疫检疫发展协会就扩大厦台两岸农产品贸易、建立有效的两岸检验检疫沟通协调机制等方面达成五点新共识。
首个两岸直航检验检疫特别管理办法
五十八、2008年12月15日,厦门检验检疫局率先全国出台“海峡两岸直航检验检疫特别管理办法”。办法分总则、进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进出港人员携带物检验检疫、进港交通工具检验检疫、进出港人员卫生检疫和附则等6章33条,实现对台检验检疫在管理层面的技术创新。
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五十九、2009年5月17日,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在厦门局揭牌成立。这是大陆第一家专门为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提供检验检疫技术服务的专业检测机构。
两岸农产品产地互认
六十、厦门检验检疫协会专家组2009年6月专程赴台完成首批29家甲鱼养殖场产地考核,正式将其纳入注册登记名录。这是60年来大陆检验检疫部门首次对台湾种养殖基地实施注册管理。厦门口岸平均每周进口台湾甲鱼卵263万粒,占台湾周产量四成以上,成为台湾甲鱼蛋进入大陆的主要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