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拥抱科技的春天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近年来,山东检验检疫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实施“科技兴检”战略,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使全省检验检疫科技工作如沐春风,春意盎然。

  用心,科技变成金

  6月11日晚,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历时一个多月的中欧纺织品贸易纠纷尘埃落定,终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此时,远在青岛的山东检验检疫局从事偶氮染料检测研究的牛增元博士和他的同事们也露出舒心的微笑。对这个长期致力于促进对欧纺织品出口并积极维护全球消费者安全、健康的青年专家来说,国际间的贸易之争归根到底还是科技的竞争、实力的博弈。偶氮染料因对人体具有致癌性,同时又因广泛的应用性,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便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的关注,先是德国率先提出严禁在纺织品及服装中检出偶氮染料,随后其他国家如法国、荷兰等也纷纷提出这一要求。

  自1995年以来,牛增元与他的课题组紧紧咬住国际纺织品市场的这一前沿科技,潜心研究,苦苦探索,终于使《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的研究》课题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地解决了输欧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的偶氮染料检测问题,检测方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引起国内外同行的瞩目。2002年7月,牛增元所属的实验室顺利通过了NATA(国际测试机构)国际认可,成为全国偶氮染料检测方面第一个通过NATA评审的考核实验室,作为NATA工作小组成员,承担偶氮染料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检测项目的认证工作。2004年9月,该实验室再次顺利通过NATA复审。在此基础上,牛增元研究形成的《进出口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检验方法——液相色谱法》、《进出口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检验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和《进出口染色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禁用偶氮染料的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系列标准,被国家质检总局作为重点在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推广使用,并成为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有关专家评价说,该系列标准的实施对有效解决输欧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的偶氮染料检测问题产生了里程碑性的作用,为促进我国更多纺织品、服装等进入欧洲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检测方法不仅在纺织印染和劳动保护等领域,能够指导生产,避免使用违禁染料,保护工作者和消费者身体健康;而且在环保方面,可用于监测自然环境中致癌芳香胺,有效地维护环境质量。

  科技的魅力在于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牛增元在成功攻克偶氮染料检测难关后,又将目关转向了“六价铬”的检测研究。由于工艺和技术方面的原因,一些皮革及制品残留的少量“六价铬”,能引起皮肤刺激疼痛和过敏,导致血液疾病,在高浓度时具有致癌性,因此,被欧盟许多国家列入禁用的危险品名单。由于多年来世界各国都没有提出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使得这一课题成为国际皮革界中的最大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牛增元又一次站在了国际检测方法的最前沿,“六价铬”检测方法取得实质突破,该方法解决了国内外长期困扰着的深色皮革中“六价铬”检测的最大难题。目前该项成果正在申报鉴定中。

  站在高起点,瞄准“高精尖”,凸显前瞻性、针对性,是山东检验检疫局科技创新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比如,《进出口涂料中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和风险分析研究》这一课题就是山东检验检疫局牵头完成的国家质检总局的另一重大科研项目。该研究成果提出的全新检验模式和监管措施,使进口涂料在进口前进行安全专项检测,提前规避风险,提前备案,加快了通关速度。国家质检总局、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采纳该课题的早期研究成果,将进口涂料列入法定检验管理范围。国家质检总局将该研究成果提出的进口涂料检验监管模式以总局局长令发布实施。应用该成果形成的系列检测标准《进出口溶剂型涂料中苯系物和游离二异氰酸酯类单体的同时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该成果建立的有效风险分析模式,因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工业品风险评估,为我国按照WTO/TBT规则建立技术贸易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2004年,该课题被总局评为“科技兴检奖”一等奖。

  有爱,科技也动情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

  为大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实力和检测水平,山东局制订出台了《山东检验检疫系统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明确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条件、考核要求、管理制度等,紧紧围绕商品特点、业务特色和学科(专业)需要,按照“学术公认、广泛选拔、重点培养、政策倾斜、动态管理、全面提高”的原则,在山东检验检疫机构大力实施学科带头人制度,并在科研课题申报、科研经费、国内外培训、技术交流、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以国家质检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技术骨干、普通专业技术人员四个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并对不同层次人才在管理、培养和奖励等方面区别对待,互有侧重,从而形成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和比学赶帮的工作、学习和竞争氛围。

  为加强科技人才的培训,制订出台了《山东检验检疫系统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和教育培训的五年规划。近年来,根据业务工作特点和专业技术岗位需要,举办各类业务知识培训班100多个,有力地提高了全省系统科技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目前山东检验检疫机构共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88人,中级职称以上941人,其中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硕士研究生两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才10人,全国质检系统优秀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山东检验检疫机构学科带头人17人。

  整合,提升科技生产力

  为彻底解决实验室瓶颈问题,有效改变山东检验检疫机构实验室“小而全,大而散”,“什么都检,什么都检不全”的现状,从2002年起山东局对全系统实验室进行整合,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检测项目和实验室中,科学优化了实验室资源和结构。目前,山东检验检疫部门农副产品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分中心、五个重点实验室的规模和布局,打造了农副产品出口检测的“航空母舰”。工业产品实验室则形成了具有区域分工、特点鲜明、重点突出的规划布局。

  通过科学配置实验室的各项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加强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山东检验检疫部门实验室拥有各类检测用仪器设备8000余台(套)。转基因成分检测、禽病检测、农兽药残留检测、微生物和真菌毒素检测的设备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尤其是农副产品检测实验室的装备在较短的时间内上了一个大台阶,为山东省农副产品出口连年实现”高门槛下的高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实验室名单中,山东检验检疫系统有18个实验室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实验室获区域性中心实验室、10个实验室获常规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数量排名全国系统第二,在规划的10类专业中占据了8类。

  《出口速冻蔬菜质量控制体系》强化了出口冻菜的基地建设,调整了部分地区出口蔬菜的种植结构,减少了环境污染,提升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使出口蔬菜在日本等国不断提出苛刻要求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进出口食品安全卫生监管模式(FSCS)的研究》课题,充分运用风险分析科学理论,加强产品生产过程监管,由批批检验向抽检和分类管理转移,从而实现了对企业源头管理的在线监控,提高了出口产品质量,加快了企业产品的检验检疫和通关速度。

  《出口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规范》是我国第一个规范出口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的地方标准。其发布和应用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给予了报道。

  《国外官方检疫证书分析和验证管理系统》对加强国外官方检疫证书的计算机自动检索、辨伪和识别监管体系,有效堵截国外有害生物入侵,保护我国农、林、牧、渔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和世界经济的波澜起伏,不断给检验检疫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山东局党组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只有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切实为检验检疫工作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才能应对挑战、规避风险、趋利避害,切实维护和捍卫国家经济安全。
作者:杨博 王岩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27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