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在中俄边境线上坚定前行的海关人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关运系于国运。抚今追昔,绥芬河海关和伟大的祖国一道,走过了坎坷前行、拼争奋进的六十年。六十年风雨砥砺,当年风华正茂的关员、关长而今已两鬓染霜;新一代海关人继承开拓,勇立潮头,正在打造现代化、智能型海关的征程中奋力拼搏。观澜而索源,振叶以寻根,这一刻,让我们静下心来,倾听那些感人肺腑、启迪心灵的讲述和回忆。

  绥芬河海关位于黑龙江省中俄边境绥芬河市。绥芬河市是我国开展对俄贸易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设有绥芬河公路、铁路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有“百年口岸”、“北方深圳”、“木业之都”的美誉。2009年4月国务院批复在绥芬河市设立黑龙江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为东北三省首家最高级别海关特殊监管区。

  绥芬河海关始建于1908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解放前为洋人所把持,历经清末、民国、日伪等暗淡的“洋关”岁月;1949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绥芬河海关正式对外办公,是新中国首批设立的26个海关之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绥芬河海关在捍卫国家经济利益和促进中俄边贸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自身建设也获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是哈尔滨关区最大的正处级隶属海关。年监管货运量占哈尔滨关区80%以上,年征税额占哈尔滨关区半壁江山。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绥芬河海关先后获得“全国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海关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等国家及署级荣誉多项。1983年至2008年,绥芬河海关共监管进出口货物7725万吨,征收税款52亿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希望年轻的同志们要珍惜这一切”

  讲述人:闵春儒 77岁,1951年入关,1987.3-1988.7任绥芬河海关关长

  1951年4月18日,我从东北贸易部商业干部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东北海关管理局绥芬河海关,那一年我只有18岁。自那时起一直到1988年我被调到长春海关,总共在绥芬河海关工作了37年。我刚到绥芬河的时候这里只有5000多人口,相当的贫困和落后,条件艰苦的程度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当时整个绥芬河只有两台车,想去趟东宁(邻县)都非常不容易。海关也只有20几名关员,设3个科室。50年代初海关没有征税的任务,都是集中纳税,由中央统一征收;进出境的旅客很少,监管的主要是大宗进出口货物。但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监管工作任务也很重,1953年进出口业务量达到173万吨,这数字还不包括军用物资。尽管很忙很累,但是生活得很充实,同志关系也很融洽。

  近些年绥芬河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城市漂亮了很多,海关机构不断壮大,办公条件改善也很大,关容关貌焕然一新。我们那时候可没有这样的好条件。举个例子,我们那时候查验旅客时穿的关服,不是每个关员都有,只有值班关员才能穿,下了班换下来给下一批值班关员,内勤工作人员根本就没有关服。因此大家都特别珍惜,生怕把关服穿脏了、破了。如今的制服多精神,还有这关衔,我们争取了好多年,盼了好多年,海关授衔的时候我们都退休了,看电视新闻播你们换肩章,真是高兴啊!

  我这一生始终为海关工作,没有第二个职业,对海关的感情很深,我希望年轻的同志们也能和我一样。现在海关形势非常好,队伍建设得也很像样,在国家和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我希望年轻的同志们要珍惜这一切,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我对这支队伍很有信心,海关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能够得到同志们的肯定和认可很重要”

  讲述人:谢放 39岁,现任绥芬河海关党组书记、关长

  我是2005年7月从总署办公厅下派到绥芬河海关挂职担任党组成员、副关长的,2008年8月,任党组书记、关长。在总署的时候就知道绥芬河海关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先进海关、模范海关。但有一句话叫“百闻不如一见”,真到了这里,才感受到绥芬河海关良好的声誉和光荣的关史是名副其实的,特别是边关的关员们在艰苦条件下,不叫屈、不抱怨、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格让我非常感动。为了尽快熟悉工作,我到任后连续一个多月在分管的铁路现场蹲点。时值隆冬,天气很冷,我和铁路监管科的几名关员一起值夜班。去接发车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没戴帽子,而我戴着棉帽子还感到冻耳朵。后来他们告诉我,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绥芬河海关延续50多年的一道“风景线”。因为铁路部门夜里倒车作业时,只用车头一推,机车就在铁轨上悄然滑行了,戴棉帽子根本听不见,危险性很大,所以长期以来值班关员都是冒着零下30℃左右的严寒光着头在工作!得知原委我颇觉震动,既为同志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也感到应该依托科技改变这些人工作业的落后监管模式。此后,在总署总关的大力支持下,绥芬河海关正式启动了“智能通关作业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分三期进行,目前已经建成使用了“铁路口岸物流监控系统”(一期)和列车影像抓拍系统(二期)。依托这两个科技监控系统,关员们不用单纯依靠徒步、肉眼到现场进行监管作业了,坐在报关厅的电脑前,轻点鼠标,就可以得到需要查验的货车图像,以此为依据与报关单信息进行比对,即可实现有效监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此绥芬河海关结束了延续50多年的夜班,关员工作强度降下来了,根除了安全隐患。更重要的,这一系统在促进通关提速、节省人力资源、转变监管模式、提高口岸吞吐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但使绥芬河海关的监管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而且对全国边境海关的业务科技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转眼我已经在绥芬河海关挂职4年多了。如果说,作为海关总署交流干部,最初我是在边关关员的议论声中走入绥芬河海关的,那么现在我早已被绥芬河海关这个光荣的集体所接纳。能够得到他们的肯定和认可,我想除了工作融入以外,生活融入和感情融入也是很重要的。4年多来,家属区朝夕相处,演出中同台献艺,一起参加婚丧嫁娶,共同举杯推心置腹,使我和关里的兄弟姐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真要到走的那一天,我想我将会很难割舍,以后也会牵肠挂肚,绥芬河海关将注定是我今生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们拉开了“海关359旅”边境垦荒的序幕

  讲述人:刘宝珠 1951.6-1965.1任绥芬河海关关长

  我是从入关到退休一直在绥芬河海关工作,干部履历表上只有“绥芬河海关”这一个单位。

  1951年6月20日,我当时任图们关副关长受海关总署(当时绥芬河关直属海关总署领导)委派,怀揣着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任命状来到绥芬河关任关长一职。我是随王震将军领导的359旅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老战士。上任伊始,正赶上抗美援朝,绥芬河口岸的年货运量达180万吨,监管工作量相当繁重,而海关却只有36名关员,上级下拨的经费非常有限,每人每月只有30几斤粮食、几两豆油,大家经常吃不饱,饿着肚子坚持工作。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知道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下去,同志们的身体难免会垮掉,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也就无法完成。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向当年自己的老部队——359旅那样,向荒山野地要粮食,开山垦荒,搞生产自救。主意已定,我动员同志们上山开荒种地,向荒山要粮食,向荒山要蔬菜。没有农具,就自己制作;没有种子,就用口粮换;没有耕牛,就自己来拉。就这样,在1952年春寒料峭的初春,海关垦荒队伍开进了中苏边境的荒山坳里,拉开“海关359旅”边境垦荒的序幕。

  有付出就有回报,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海关“359旅”获得了大地的丰厚回报。1952年深秋,海关大院的粮仓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玉米、黄豆,看着这黄金般的粮食,我眼睛湿润了,关员、家属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同志们看到了希望,“海关359旅”的指战员干劲更足了。

  到1959年,“海关359旅”共开荒80余亩,年产粮食15000余斤,基本达到自给自足。海关监管工作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受到海关总署的表扬,“海关359旅”一手抓生产,一手促工作的做法,在当地成为学习的榜样,被传为佳话。

  冒着生命危险,保住了油罐车,也保住了整个油库

  讲述人:迟承业 曾任绥芬河海关业务科科长

  1956年和1960年,我两次被评为全国海关先进工作者,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和他们合影留念。

  1959年7月2日,绥芬河关按照海关总署的要求,开始开展以“思想政治好、业务技能好、团结协作好、文化知识好、文体活动好”为内容的“五好红旗竞赛”活动,采取了“业务大比武”、“文化知识比赛”、“文体汇演”等形式,发动全体关员争当“五好红旗手”。当时我是监管科组长,带领全组同志利用休班时间刻苦练兵。全关业务中最见真功夫的是接发货车时抄记车号,火车正常行驶进站时,关员站在站台上,从第一节车厢开始记,车号在眼前一闪而过,火车开过去后,必须把每节车号记录下来,且不能记错,然后到车站办理手续。干这个业务必须具有“眼疾、脑快、手灵”的基本功。我带领8名关员来到站台上,列成一排,紧盯着轰隆隆驶过的火车,快速在本子上记下车号。整列火车过去了,有的本子上记下100多个号,有的记下80多个,有的只记下20多个,差距明显。火车停到站内后,我带领大家来到停下的火车前,一节一节对照车号,看落下多少、错了多少,然后分析原因,找出窍门,提高速度。在全关抄车号比赛中,我带领的小组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1959年10月28日晚,已被海关总署提升为业务科副科长的我正在科里值班,突然发现油库方向火光冲天。当时,油库货场上停着5列苏联过境到朝鲜的车用汽油,如有火灾便有全部爆炸、烧毁的危险,顾不得多想,我带领当班的2名同志,跑向5里外的油库。果然,一列油罐车最后两节油罐起火了,熊熊大火烧得油罐嘎巴直响,可能马上炸开,5列油罐车都有起火的危险。万分紧急中,我先让赶到的火车司机把着火的那列油罐车开出油库,自己则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着火的那节油罐,在整列车驶出油库后,将着火的两节油罐摘钩,与整列车脱开,保住了这列油罐车,也保住了整个油库。

作者:高运波 王百海 邢丹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