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制品上的FSC 认证标签是一个承诺。它保证,这些林产品来自于能够满足当代人和他们的后代社会、经济和生态需求的森林。
上八达岭高速,不一定是去看长城。过居庸关,再过水关,当“禁止烟火”的警告出现,目的地就临近了。北京郊区延庆县境内2940公顷的大片绿林,游人叫它八达岭森林公园,林业工作者叫它八达岭林场。
林中大道指示牌上的FSC字样和轮廓描绿的树形Logo提示行人注意,这里的臭椿、白桦、桑树等身份特殊。在2006年5月,八达岭林场通过了国际认证,被记入FSC(森林管理委员会)的“家谱”。“家谱”每年审定一次。今年的年审定在8月份,林场工程师王玲又要第四次面对FSC的严苛。
怎样才被FSC 看好
不知多少位有心尝试认证的森林经营者,曾在FSC 森林经营认证(FM)著名的10 项原则、55 项标准前止步。
当年纠结的见证至今压在办公室书架上。林场工作人员曾用数据和图片将8 项原则(分别是遵守法律及FSC 的原则;所有权、使用权及责任;社区关系与劳动者的权利;森林带来的收益;环境影响;经营方案;监测与评估;维护高保护价值森林)扩充成了8 摞厚重的卷宗。当目光触及这些卷宗,王玲快速瞥过。
要不是原则3(当地居民的权利)和原则10(人工林)由于不适用于八达岭林场而被略去,现在书架上就是10 摞。原则和标准的数量直接作用于约束的力量。比如在原则“维护高保护价值森林”中,监测指标参数的测量被精确规定,树木胸径精确到厘米,苗木数精确到株。
实际上,八达岭林场一直以来的做法已经同大部分FSC 原则相吻合。“我们很早就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往四五十年前栽的油松、侧柏等针叶树里植阔叶树,力求形成针阔混模式。因为在生物学上,纯林不够稳定。”王玲说,对照规范来看,完全符合原则6 的第三项标准“保持、提高或恢复生态功能及其价值”。
无图无真相。一直在做,有什么证明?林业工作者的头脑里充满抚育、治虫,没搭过“痕迹管理”这根弦,而偏偏FSC 是个连工资条、签到表都要审的机构。
王玲感叹,“FSC 认证对林场最直接的促进绝对是管理。”管理规范了森林自然会受益。而提高森林的经营水平,实现可持续性正是FSC 的目的。
2005 年9 月,德国农业技术咨询公司(GFA)派过来一位官员。预评估共两天时间,德国人将一天半花在了那8 摞文件上。最后半天,他提出去林子里转转。果然,带着问题回来:一、没看见林场工人穿戴任何防护服装,更不用说眼镜和面罩;二、库房里的油和药好像没有分类存放。他还在库房里发现了一种FSC 清单上明确禁止使用的农药——氯氰菊酯。官员没生气,但林场知道后果很严重,立即整改,把照片和资料发到德国。
见识了FSC 求疵的功力,尽管一年后林场顺利通过了主评估,王玲仍觉得不安全:“每年都有年审,5 年后还要重新进行评估呢。”
当然,申请FSC 认证全凭自愿。八达岭林场的主、预评估费用总共30 多万,年审也要5 万。但作为北京市差额拨款的直属单位,林场并不担心费用,“知名度提高了,管理、经营也更规范。”王玲说,认证过后来取经的同行没断过。游客看见景区宣传活页上粗体的“FSC”,也不难揣测出这片森林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