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次性纸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纸杯生产厂家为了缩减成本,或者用回收的劣质废纸作纸杯原料,或者用工业用聚乙烯材料涂纸杯内层,或者违规使用碳酸钙、滑石粉、劣质胶水等添加剂,甚至使用荧光增白剂等,这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此,国家质检总局决定,从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一次性纸杯市场进行整顿,未经市场准入的纸杯产品不得上市销售。
看到这样的新闻,许多人习惯性的反应是抱怨和指责:无良商家太可恨了,竟然这样拿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不当回事!无良商家固然可恨,惟利是图的他们的确表现出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不负责任,但你有没有想过,是谁造就了这些商家,并给了他们害人的机会?是消费者自己。
需求决定生产,没有消费者对一次性纸杯的需求,就不可能出现以此获利的商家。而事实上,所有具有用完即抛特点的商品,即一次性商品,都是消费者自己“创造生产”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反复循环使用的物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效率、携带、卫生的要求。商家为了节省成本、省去清洗、消毒的麻烦,而消费者为了使用方便和所谓的卫生,两者一拍即合。于是,一次性用品应运而生,铺天盖地而来。不仅一次性纸杯、饭盒、筷子司空见惯,甚至一次性的衣物、相机、手机也不断推陈出新。这么说吧,只要人们想用,什么东西都可以制成一次性的。
然而,一次性商品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其泛滥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后果。一次性用品的即抛特点决定了这些商品在用材和制造上的低成本性,这就使得质量和安全水平不高就成了一次商品的通病。更大的问题在于,从环保的角度看,人们从一次性用品获得的便利,是以大量资源的浪费与垃圾的堆积为代价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人均年产垃圾达400公斤,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次性制品。在北京,每年扔掉的塑料袋约23亿个,达1.87万吨;一次性塑料餐具2.2亿个,达1320吨。 由于我国主要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所以一次性塑料制品对环境破坏很大。塑料袋在地下埋100年都无法分解腐烂,这等于宣告凡填埋垃圾的地方100年内无法复耕。处理垃圾方式的落后,放大了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危害。
一次性用品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但与之伴生的危害却恰恰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讽。如果说商家在一次性商品的生产上表现出了惟利是图本性,对社会毫无责任可言,那么消费者贪图生活便利,将一次性用品的危害抛诸脑后,则可视为另一种惟“利”是图,这是否也是一种反讽呢?
有人说“以后再也不用一次性纸杯了”,这种表态若真的转变为实际行动,当然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但这种行动仅仅是基于对纸杯质量、卫生状况的不满及对自身健康安全的担忧,那就太不足道了。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消除对一次性用品的认识误区和消费依赖,并真正建立起绿色环保意识和资源危机感。
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对列入规定名录中的一次性消费品,如餐馆用一次性餐具、宾馆用一次性洗漱用品的生产和销售,通过制定税收和出口等措施进行限制。这表明,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郑重地向一次性消费说“不”了,而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是否也该对自己的即抛式生活方式严肃地说“再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