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有这样的说法,陕西的工业在宝鸡、陕西的名牌在宝鸡,因为宝鸡在轻工业方面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西北第一。但是,经过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曾经风靡市场的宝鸡轻工业产品已逐渐萎缩,有的已不复存在。
我国自1990年开始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2000年开始中国名牌产品的评选工作,截至去年全国已评选出547个中国名牌产品,今年又有87类505个产品进入中国名牌产品初选范围。 但“宝鸡造”至今仍榜上无名。
原因是什么?宝鸡市副市长徐强分析认为,宝鸡工业经济发展缓慢,既有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主观方面的努力不够。一是多年来抓工业经济的措施还不够有力。二是错失了许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四是缺乏高素质、有能力的企业家。
1999年,新一届宝鸡市政府领导班子对宝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研,特别对宝鸡大中型工业企业做了详细调查后,提出了宝鸡的优势在工业,工业是加快宝鸡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业强市的思路逐步形成并在全市达成共识,并将工业强市战略写入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工业强市战略的依据是工业在宝鸡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一是与周边城市相比,宝鸡工业实力相对较强;二是在宝鸡GDP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到一半以上;三是宝鸡龙头企业、名牌产品、企业家等都具有相当知名度。
宝鸡工业起步于1937年陇海铁路修建,解放后经过“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投资,使宝鸡工业逐步发展壮大,并成为我国西北重要的工业基地。从1953年起,国家投资在宝鸡建成了宝鸡仪表厂、长岭机器厂、宝鸡石油钢管厂、宝鸡酒精厂、烽火无线电厂、群力无线电器厂、陕西机床厂、渭阳柴油机厂等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基地。这一时期,国家在宝鸡的投资占到宝鸡工业总投资的70%以上。这是宝鸡工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宝鸡被列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一批沿海企业的内迁和一批国防企业的兴建,使宝鸡工业建设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国家在宝鸡建设了39个项目,共有27户大中型企业在宝鸡建成投产,包括宝光电工厂、秦川机床厂、宝鸡桥梁厂、宝鸡铲车厂等,使宝鸡在机械、电子等工业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宝鸡市质量技监局结合市委、市政府工作思路,起草质量兴市实施方案,组建了以副市长徐强为组长、市级18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质量兴市领导小组,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质监局。之后凤翔、岐山、凤县、麟游等四县也相应成立县级领导小组,市政府通过了《开展质量兴市、名牌兴企活动,建设工业强市的实施方案》。
“工业强市战略”的提出,“质量兴市、名牌兴企战略”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宝鸡工业经济的发展。
到目前,宝鸡市共有37家企业的44个产品获得了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其中有12家企业的14个产品被国家评定为免检产品,这一成效走在了全省前列。
到2003年底,宝鸡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4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2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8.1亿元,占GDP的37.6%。工业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数控机床制造业、石油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八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宝鸡八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2.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7%。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003年达到37户。其中,有3户企业产值过20亿元,过5亿元的企业有10户。
但有关人士坦言,“宝鸡造”到目前应该说是小有名气,但这只是在近距离上看宝鸡,因为宝鸡还未有能登上中国名牌榜的产品。
对此,宝鸡市质量技监局以及计划及经济综合部门的同志在对全市各类产品进行调查摸底后认为,必须围绕宝鸡的八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名牌产品。应突出抓好以下几类产品:以生铁、钛材、焦炭、管材、带钢、磷酸、硫酸、烧碱、黄磷、甲醇等为原材料类的产品质量,要有50%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以汽车及零部件、专用车、医疗器械、石油机械、铁路桥梁及道岔等重大装备类的产品,其安全性能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以水泥、铝塑管、抗菌素、大输液等重要物资类的产品,其质量、安全卫生指标全部达到国际标准;以啤酒、白酒、乳制品、面粉、香烟、针织等主要消费品类的产品,其质量和安全指标要有80%达到国际标准。
前不久,宝鸡市召开的“质量兴市、名牌兴企”工作座谈会上传出信息:到2010年,宝鸡市主要工业产品要有85%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形成一批名牌产品企业集团,培植一批在全省和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此举无疑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宝鸡造”成为中国名牌产品的脚步也将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