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新疆局夯实根基服务科学发展侧记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打开新疆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抽查统计报表,会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建材、农资、食品、石油化工等自治区重点监督的产品质量批次合格率达到75%,部分农资产品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生产领域的产品平均抽查合格率基本稳定在75%~84%。珠宝首饰和印刷品的抽查合格率分别达93.9%和73%,略高于全国80.7%的水平。尿素、白酒、洗衣粉抽查合格率为100%,化肥、水泥、钢材、成品油和煤炭等能源产品质量稳定且继续走高,自治区重点工业产品总体质量稳中有升,饮料、防水卷材、酱醋、棉线棉纱等产品质量大幅增长。80%的规模以上企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市场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新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日益提高。

  可喜的局面,与新疆质监局全力贯彻自治区“质量兴新”战略密不可分。在国家质检总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新疆质监局通过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帮助企业建立标准化、计量检测和质量保证体系,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与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联系点,实行跟踪服务,形成了引导企业自律、加强政府监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三管齐下”的质量工作格局。质量技术监督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法规体系,技术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稳步上升,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质量效益型企业,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全区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能力建设使新疆质监如虎添翼

  新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中是重中之重。

  新疆,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省区,是我国向西出口的桥头堡。

  新疆,从2006年以来经济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显著的地位,赋予了新疆质监局特殊的历史使命。新疆质监人很清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是保持和争创发展优势的关键。在自治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自治区质监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对新疆质量建设的目标、任务做了具体的部署,凡此种种,都要求新疆质监要有大作为。

  能力建设被摆在了新疆质监工作的首要位置,新疆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景武峰说,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要有具体的承载,这个承载,就是能力,没有实现目标的能力,目标就是空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能力建设是质监部门履行职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后劲,助推地方经济的有效保障。为此,新疆质监局针对新疆质监系统点多线长,全系统70%的县局没有办公检测用房,80%的县级局没有执法交通工具的现状,紧紧抓住国家在人才、资金、政策上向新疆倾斜的机遇,制定了包含基层建设、技术机构改革发展、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四个“三年规划”的《自治区县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事业发展三年规划》,实行“三三制”筹措资金的办法:即县级局建房、购车等自筹三分之一,自治区局和地州局各帮助解决三分之一,调动了全系统走自我发展路子的主观能动性。2006年以来,全区质监系统自筹资金投入3000万元用于30个重点县(市)质检机构食品检验机构建设,为所有县级局解决了办公检测用房,改建地州市实验室面积3.44万平方米,县级1.2万平方米,为95个县市局解决交通工具,加强检测技术骨干人员的培训和检验环境的改造,县级局普遍具备了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常规项目的检验能力。

  目前,30个重点县市食品检验实验室初具规模,自治区棉、毛、丝、麻、纺织品等各类纺织纤维及制品的质量检测以及纤维质量违法案件查处的速度明显加快。技术机构业务工作量近3年年均增长超过了25%。执法装备、工作用车、仪器设备总数比垂管前增长了2倍多,技术手段实现了更新换代,一批科研成果先后在国家和自治区获奖。

  说到检测,新疆的棉花占全国总产量40%以上,棉花产值占全疆农业产值的45%,全疆农牧民收入的30%来自棉花,棉花产业对推动新疆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是技术机构的重要任务。长期的技术投入,使新疆自治区质监局在棉花、毛绒、纺织服装等检验方面具备了按国家标准检测细绒棉、长绒棉、天然彩色、绵羊毛的能力。

  随着国家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疆质监局积极推进棉花检验实验室建设,加快仪器化快速公证检验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在乌鲁木齐、阿拉尔、图木舒克三市承建了“中国国家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有375家企业加入了仪器化公证检验,累计投资1.78亿元建成了20个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配备104台大容量棉花快速综合检验仪,形成了万吨的棉花检测能力,具备270万吨的检验能力,占全国检验总量的82%。棉花品级批次相符率达到84%,棉花品级在3级以上的占到95%,外销棉花质量在全国抽查中名列前茅。

  新疆宝石、玉石等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占全国的3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储备基地。新疆质监局在国家质检总局和自治区的支持下,积极配合新疆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加强国家级检测中心的建设。已建立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棉花等6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和4个自治区级检测中心。目前,节水器材产品和蜂产品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获批筹建。2008年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计划中立项7个,全系统投入科研经费220万元。近3年用于基本建设、技术设备、执法装备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达4.69亿元,为1300多个产品建立了检测参数,覆盖了全疆所有重点产业领域。占地100亩、实验室面积6.5万平方米的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研究基地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目前各项建设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即可交付使用。建成后的检测基地,将是一个以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定、棉花纤维和特种设备检验为主导,以检测校准、基础性能试验、产品鉴定、设备监理为基础,科研开发为技术服务相互配套,符合专业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使我区质检技术机构的检测条件、检验手段、检验能力、技术装备水平、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自治区质检技术机构的状况,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科研能力。

  新疆质监人至今都为自治区特检院在为独山子石化发展项目中,检出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进口的压力容器设备存在重大缺陷感到自豪,这一缺陷的发现,为国家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而这一成果的取得,是自治区质监局加强能力建设的结晶。这样的成果还有很多。特别是在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疆质监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八一钢铁公司是新疆能耗大户,自治区计量院积极帮扶其开展节能降耗,目前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608.8千克标准煤,在同规模企业中指标属于先进行列。该院还在石油石化电力等主导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计量技术支撑作用,并两次受邀赴巴基斯坦核电站开展计量检测业务。三鹿奶粉事件后,新疆质检院在没有国家检验标准情况下迅速研究出检验方法,对全区乳制品进行全面检测,为妥善处置婴幼儿奶粉事件提供了准确的技术数据,受到自治区和国家检查组的肯定。

  自治区标准化院为新疆哈密瓜、吐鲁番葡萄等建立了质量追溯系统,被列为供奥运会食品。检测能力的提高,提升了质量总体水平,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对生产领域实施监督检查产品的种类由3年前的70类增加到98类,监督检查新产品质量总体批次合格率达到86%,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带动了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能力建设关键在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质监事业发展的成败。在继续抓好人才培养“4321”计划实施的基础上,新疆质监局按照“盘活现有人才,稳定骨干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专业人才”的思路,坚持每年拿出事业收入的3%~5%用于人才培养,引进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等专业人才,选派基础较好的后备人才到国内外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学习培训。仅2009年就派出40余名干部、高级工程师、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到总局、天津大学、自治区党校、广东、江苏等发达省市质检技术机构挂职、培训和学习,着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特检、纤检、质检、计量等专业人才。干部职工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82.2%,研究生学历比例达2.1%,高级职称专业人员达7.6%。并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作,共同在新疆举办宏观质量管理高级研修班,探索区域质量发展与质量兴省战略。

  用标准助推精品农业

  无农不稳,是人们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从传统的种植模式中跳出来,给农业注入越来越多的现代色彩。

  市场农业就是现代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只有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才能大幅度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然而品牌建设又离不开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品牌。在这点,吐鲁番的农民有着太多的体会,吐鲁番的葡萄和哈密瓜历史悠久,畅销各地,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两种让新疆人自豪的农业产品在市场中摔了跟头,久负盛名的吐鲁番葡萄干曾经出口到国外被以产品质量不过关身价大跌,价格每公斤只能卖到1.2元,最低的才卖到0.8元。

  严峻的现实使吐鲁番人认识到要想拥有占据市场的品牌,就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全球农产品市场准入越来越严格的形势下,只有实行从选种、栽培、浇水、施肥、管理、采摘、贮存包装、运输、加工质量追溯等所有环节都标准的生产,产品才能占据市场。

  新疆质监人及时的拿出了标准,从哈密瓜的种植、施肥、糖度、瓜的大小、轻重、瓜的颜色、瓜上的网纹、包装等一系列的环节都做了严格的规范。结果一个精品哈密瓜,今年春节在乌鲁木齐、石河子、乌苏、奎屯的超市里卖到了80元一个。2009年6月25日,吐鲁番地区质监局标计科的负责人算了一笔账,2009年吐鲁番地区种植了8.5万亩哈密瓜,由于实行了标准化种植,每公斤哈密瓜销售价平均增加了0.8元,仅此一项,就可以为吐鲁番哈密瓜种植户增加3亿多元的收入。

  标准化转变了瓜农的种植观念,标准化带动了哈密瓜产业的升级,标准化铺就了吐鲁番精品农业发展之路。

  仅一个哈密瓜标准体系,就产生了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新疆质监局制定了36个农产品标准体系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给新疆农业发展带来的推力,是不言而喻的。《新疆细羊毛标准体系》实施后,新疆“萨帕乐”优质细羊毛1560吨市场拍卖,农牧民增收1400万元,10.6吨出口到了德国,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这些年来,新疆质监局以“标准惠农、服务促农”为重点,围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了6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发布了52项农业标准体系、36个农产品标准体系、1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472个农业地方标准。这些标准与国家、地方、行业标准相配套,基本涵盖了全区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涉及200多个县(市)、团场,列入国家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达5000多公顷。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新疆质监局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知名品牌,按照“龙头企业+基地+标准+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农户”等示范区的建设管理模式,建立了一批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产品基地,提高了农产品出口。其中吐鲁番地区质监局通过开展葡萄标准化种植和加贴地理标志,为“吐鲁番红柳河葡萄”、“和田皮亚曼甜石榴”、“新疆哈密瓜”等农产品建立了质量追溯系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用质量提升大众幸福指数

  对于企业来说,质量就是科学发展,对于农民来说,质量就是让自己种植的产品被人们认可,能卖个好价钱,对于新疆质监人来说,质量就是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文明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衡量一个地区是否文明不仅仅是看有多少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这个地区的民众受到关怀并由此感到幸福的程度。

  在今天的新疆,食品质量整体水平呈增长趋势。全面实行了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初步形成了区、地、县三级监管体系,在乡镇确定了兼职的食品安全协管员。对全区食品生产加工业和小作坊进行了全方位普查,建立了6390家食品生产企业数据库档案,确立了ABCD四个质量安全等级,并与企业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和责任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目前,28大类525种食品全部纳入市场准入监管,共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1500多张。获证企业的总体市场占有率达到80%,成为食品行业骨干,食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明显提高。其中,小麦粉、酱油、食醋、饮用水、饮料等食品质量增长幅度位于前位。大力实施和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行动”和“食品放心工程”,加大了对小企业小作坊的整治力度,去年以来,共查处食品质量违法案件1222起,查处无证生产企业654家,依法取缔违法生产企业60家。彻底排查小企业、小作坊、小商店、小食杂店等“五小”摊点,将其全部纳入专项整治范畴。对全区5235家食品生产企业按照不同情况,实施“A、B、C”三个等级分类监管,编制了每家食品企业的巡查计划。各部门对各自辖区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确保了全区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卫生监督、食品安全、打假及查处问题等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了食品质量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化解了一些敏感问题和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与此同时计量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955项,先后发布了五批自治区实施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目录,颁布了10个地方计量检定规程,定量包装商品平均抽样合格率达91%,集贸市场公平秤检定合格率达100%。“民用四表”和机动车雷达测速仪强检率达100%,全区各集贸市场群众测评满意度为98.6%。全区有20家企业通过国家计量检测体系确认,有560家企业通过计量合格确认,170多家社会公正计量站通过计量认证。12类83种定量包装产品获准使用“C”标志。在8家重点企业中实施了计量节能服务工程。

  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水泥、人造板、防水卷材、桶装饮用水监督抽查合格率上升到了90%以上。近年来,全系统累计立案查处各种制假售假案件9803起,涉案货值22.7亿元,揭毁窝点43个,使一些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市场得到整治,造假的猖獗势头得到遏制,特别是对“地条钢”、“土炼油”、“黑心棉”的整治工作,建立并实施了制假售假“黑名单”,吊销许可证、处罚、整改和曝光等制度,做到了监督一类产品,整顿一批企业,提高一个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加大了受理投诉、解决纠纷的力度,为消费者挽回8000多万元经济损失。

  实施“质量兴新”战略

  今天,在新疆质监人的努力下,以质取胜战略正在深入人心,全区有47个市县开展了质量兴市(县)活动,石河子、奎屯、库尔勒、昌吉4个市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单位,促进了区域质量水平的提高。

  全区近1140家百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建立了质量档案,实行了动态管理,对生产领域监控企业达到1.6万家,监督抽查产品扩大到1000多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10类重点产品100%建立了质量信用档案。186家企业获3C认证书593份,15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1483家企业获得各类生产许可证和强制认证书,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能力明显提高。

  全区累计有152家企业532种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41个产品获采标认定证书,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消灭了无标生产,有32家企业获得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证书。新疆啤酒厂等200多家骨干企业建立完善了产品标准、质量保证和检测体系,天山毛纺厂、特变电工、天山面粉、天然彩棉和麦趣尔的产品先后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据统计,这些名牌企业对新疆经济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7%,拉动经济增长达4个百分点,带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新疆质监人自身同样没有辜负质量这两个掷地千钧的大字。打铁先要自身硬。新疆质监局党组始终把加强行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一起安排部署,一起检查落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纠建并举”的方针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抓教育、建防线、治理源头;抓廉政、促行风、勤政为民;抓制度、带队伍、改进作风;抓监督、促管理、塑造形象”的工作思路,围绕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开展工作。近年,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有新的进步。开展了行风政风评议活动,全系统除新组建机构外,已全部进入地区级以上文明单位行列。全系统186个独立核算单位自治区区级文明单位达到151个,文明单位已达99.8%,85%的技术服务单位进入自治区窗口示范单位行列,每年有70%的地州市县局被当地评为“纠风工作优秀单位”。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社会调查满意指数达到85%,群众测评满意度为98.6%,74个“政风行风建设示范窗口”通过复验合格,“青年文明号”、“ 巾帼文明岗”等创建活动有新的进步。自治区特检院被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自治区局连续十年保持了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荣誉,并被评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先进单位”,行业形象更加光彩夺目。

  新疆质监人将不负使命,在今后的道路上留下更加坚实的足迹。

作者:赵世标 樊枫 秦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3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