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环保人士在一个大会上演讲,他慷慨陈词,获得热烈掌声。然而有听众发现,此君赴会坐的是一辆豪华的大排量轿车。因为他很“著名”,没有人敢质疑。再如,某地盖了座标志性建筑,设计师是洋人,建筑材料大部分也是进口的,其造型之怪异、造价之高昂,堪称空前绝后。但当地媒体“慧眼独具”,发出一阵欢呼:说是大楼内部用了若干盏国产节能灯,算得上节能减排的楷模。就这样,区区几个灯泡,遮掩了巨大的黑洞。
现在问题来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最缺的是什么?显然,我们不缺呼吁,不缺口号,更不缺“标志性建筑”,缺少的是一块块“砖”。 平时,这种“砖头”普通之极,俯拾皆是。比如,大家都知道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节约习惯的重要性,而孩子们已经行动起来——他们创新并实践着小窍门、小技巧、小发明,积极参与节能活动。在家里,有的督促家长更换节水器具;有的提出建议不玩电脑游戏,多做户外运动,既强壮身体,又节约电能;有的节约文具,作业本两面用……他们比大人更明白:这些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就是节约型社会的“奠基石”。
还有个“小动作”,也属于“砖头”级的——这个动作就是“拔”。如今,许多家用电器都有待机功能,如遥控开关、网络唤醒、定时开关、智能开关等,这种功能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浪费了大量的能源。根据抽样调查,市民家中的家电待机能耗已经占到家庭总能耗的10%左右,相当于每个家庭使用着一盏15瓦至30瓦的长明灯。测试表明,在城市居民拥有的各种家电产品中,待机能耗较大的依次为PC主机、电饭煲、DVD、录像机、打印机和电视。专家指出,制造商尚未提供有效的节能电器之前,拔掉电器插头这一“举手之劳”仍是降耗节能的有效措施。一“插”一“拔”,可是一场环保节能的考试哟。
听一位老太太说:用了大半辈子的手绢,居然成了稀缺货。带着疑问,有“好事者”走访多家商场和超市,发现这些地方均无手绢出售。如今提包里塞上一包面巾纸,已成为许多人的出行必备。然而美容专家认为,女性用纸巾擦脸擦汗并不科学。因为纤维颗粒大、手感粗糙的纸巾不但会对皮肤造成损伤,上面一些不洁的残留物也会附着在脸上。而用棉布做成的手绢吸汗性强、柔软舒适。重要的是,从环保、节能的角度讲,用手绢也更经济一些。尽管“丢手绢”容易,“拾手绢”难,我还是想呼唤一声:归去来兮,手绢。别小瞧手绢,也是节约型社会的一块“砖”。
假如我们做到出门带水壶,就可以省去矿泉水瓶子;习惯于安步当车,既节省汽油,又减少尾气排放;每年春天,我们积极投身植树而不是大泡温泉;做到去饭馆就餐不用一次性筷子、拒绝种种华而不实的消费等等——那么,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中国的节约大厦一定能和GDP大厦同步增高,比肩而立。